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在香港算不算是一個冷門話題?當然係啦。我跟朋友閒聊,他說「無所謂」,於是展開一次頗有意思的咖啡對談,今天跟大家分享。

AP圖片

AP圖片

提起上世紀80年代,老師宿儒為了一句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拗到上天落地,掀起中國5000年文化的義理來辯證,當時大家都是通識101學生,但直覺認為,錢穆解釋不合我等進步青年想法——他譯作「在上者指導民眾,有時只可使民眾由我所指導而行,不可使民眾盡知我所指導之用意所在。」(錢穆:《論語新解》,頁237)——先生說不可使民眾「盡知」而已,比起有人為孔子是「不要讓民眾知道這是為什麼」的愚民政策,是比較中肯容觀,事實上,為政者又怎有功夫時間把施政透明到萬民皆知?但我們反對這種折衷之說︰現代民主政治怎可以只是讓民眾半知不懂的去依從施政者?大家按章依規就可以了嗎?這豈不是官僚主義主導的思想嗎?

點到即止,今天看同學少年,也實在太理想化。朋友順勢提出他的見解︰何必要把中國特色主義的現代化說個通透?香港幾代人那有學習接觸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說說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介紹習近平上台「非凡十年」的建設,都是可以的、容易的,集中說大家感同身受,看得見摸得到的中國故事,不是更好嗎?循步漸進從來都是辦實事的最高原則,「盡知」是原則是重點,但不緊急。同學再引用音樂教授周海宏著名的「音樂何須懂」之說,加強他的「不盡知」看法。

「大家聽到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一想這是嚴肅音樂,再一聽什麼也聽不出來,覺得高深難懂,沒法欣賞,就不聽了。還是這個作品,放到一張輕音樂唱片輯裡,大家一聽,覺得挺好聽、挺舒服、挺悅耳的,就聽下去了。為什麼同樣一首曲子,在不同的情況下就出現了這麼大的差別?」

以上是周海宏說理的重點,這等如說,你硬是標籤這是古典音樂正宗,愈是「趕客」,他指出一個音樂界常遇到的疑惑︰「音樂審美觀念給我們每個人都造成了壓力——要聽懂音樂。」若以此比喻推動國情教育、學習中國式現代的話,只要民眾大部分感受到中國式現代化是如讓大家過著更和諧滿足的生活,每天聽新聞報導細數中國又有幾多幾多頭超卓過人的經濟科技成功,某程度上,已經令大家對國家產生自豪感,對促進愛國情操都是有益的。

「音樂的欣賞當中不一定非要聽出明確的概念或視覺性的內容,我們沒有必要非要用文學化和美術化的方式來解說音樂。」於是結論便是「音樂何須懂」。朋友的解說如行雲流水,我直覺上卻有不圓滿之感覺,只是一時之間提不到其比他說得更好的論據。

簡單講,二千年前文化資訊傳播不比今天,提出「國家何須懂」,只要「國民感充實滿足」的治國之道是可以的,今天是由信息構成社會經濟文化空間的時代,我說是不足夠,作為資深傳媒人,明白無受眾會聽你兩三個鐘頭演講,看50萬言的字去了解中國文明和社會主義特色,我們一定要把背後信息向民眾「翻譯」成幾句話,易記易明易表達還要是人話,才可以盡了我們的責任,這題目很大,整理一下再談。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