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員董光羽

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美國對香港的多方面打壓從未停竭,而且日趨激烈。經貿方面,美國繼日前更新對香港的「商務警示」,宣稱美國企業在港營運或會面臨國安法律風險後,美國眾議院假借所謂的《香港經貿辦認證法案》,令特區政府三個駐華盛頓、駐紐約和駐三藩市的香港經貿辦面臨被迫停止運作。駐美經貿辦的設立從來都是「雙贏」安排,美國政客刻意歪曲事實,抹黑香港人權狀況,中傷香港營商環境,說穿了無非是以自身政治利益為上,漠視主權平等這個國際關係的基本原則,損人不利己。

美國在香港享有重大經濟利益

據報道,《香港經貿辦認證法案》通過後,美國國務卿須在生效30天內,認證香港經貿辦是否應值得享有特別待遇,並須每年向國會匯報。如果國務卿認為經貿辦不應享有特別待遇,經貿辦便需要在180日內停止運作。香港駐美經貿辦的特別待遇,源自美國在1997年6月27日通過專項立法,讓當地的《國際組織豁免權法》適用於香港駐美經貿辦,使經貿辦免遭美國執法人員搜查與沒收財產、免被徵收指定稅項等。

美國當年有此決定,是因為經過研判後,認為此舉可以便利兩地往來,為美國商界尋找更好的投資和營商機會。在美國設立經貿辦,香港固然可以受益,惟美國得益亦不少。美國對香港的貿易順差,過去十年已經超過2,700億美元,是美國全球貿易夥伴中最高。此外,美國在香港營運的公司超過1 200家。美國關掉香港駐美經貿辦,香港無疑會有損失,但其實同樣打擊美國本來已經正在向下滑的經濟情況。

香港是一個理想的營商地點,不是美國單方面「唱衰」和抹黑就可以改變。香港今年的世界競爭力排名高居第五,去年外來直接投資流入金額屬全球第四大,同時亦是全球第十大商品貿易經濟體。若然美國政客無視自身經濟利益,關閉香港駐美的經貿辦,最終只會破壞香港和美國兩地本應互惠互利的經貿關係,損害美國及其企業利益,自食其果。

「政治」乃美方打壓唯一理由

作為特區駐美國的官方代表,香港駐美的經貿辦一直與美國政府、商界、智庫及不同界別的人士保持緊密聯繫,促進香港與美國在不同領域,包括貿易、投資、藝術和文化等的交流。事實上,即使在美國政府多年來的監視下,亦找不到任何香港駐美經貿辦違法違規的行為,更遑論有任何損害美國利益的行為。

客觀事實證明,執意破壞與香港的經貿關係,美國肯定會蒙受極大損失。有人會問,明知利益受損,美國政客何以要堅決打壓? 美國政客之所以在香港經貿辦的特別待遇一事上大造文章,唯一理由就是「政治」!更確切一點,今年乃美國總統換屆選舉的大選年,在一片「對華鷹派」情緒瀰漫下,對華強硬的態度,成為美國政客爭取選票的手段。現時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的支持率差距極近,相差只有一、兩個百分點,在此前提下,政客們都不想招來「對華軟弱」的口實。反正「對華強硬」的口號甚有市場,為權力、為勝選、為政治和個人利益,美國政客自然不抗拒任何針對中國和香港的措施,亦不會考慮美國整體的利益其實會否受損。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日前回應美國的「商務警示」時稱,美國無所不用其極透過香港打壓國家發展,直言美方的警告具有恐嚇成份,是想嚇怕來港的投資者,呼籲要小心應對美國再有不同藉口打壓香港,希望外界不要輕信。陳國基的分析,套用在《香港經貿辦認證法案》一事上同樣合適:美國政客出盡全力恐嚇、詆毀、抹黑、向香港潑污水,無所不用其極要傷害香港的國際聲譽和地位,說得直白一點,因為香港是中國一部分;美國政客為了一己政治私利,透過打壓香港,藉機針對中國,遏制中國發展,實在令人髮指。

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凸顯了美國政客的短視和狹隘。正正如此,特區政府更應堅持「走出去」,在世界各地多交朋友,為香港尋找更多更優質的商機。




董光羽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