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故宮博物院軍人書畫家走遍大江南北 工作逾70年從廢紙堆救回無數國寶

兩岸

故宮博物院軍人書畫家走遍大江南北 工作逾70年從廢紙堆救回無數國寶
兩岸

兩岸

故宮博物院軍人書畫家走遍大江南北 工作逾70年從廢紙堆救回無數國寶

2024年10月10日 10:20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臣彬工作逾70年,幾乎走遍全國各地,從廢紙堆裡成功救回無數國寶文物。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脫下軍裝成為文物工作者 加入書畫庫近20年成為鑒寶專家

更多相片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1952年,剛參軍一年的楊臣彬在被調入故宮博物院工作,雖然不能再穿上軍裝,但他並沒有感到失落,「國家需要人保護,文物也需要有人保護、管理。」初到故宮的楊臣彬成為一名講解員,這段經歷讓他系統瞭解了中國傳統文化,加快了他從軍人向文物工作者的轉變。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不久後,楊臣彬被調到陳列部,負責各類文物陳列,乾隆最鍾愛的書房三希堂,正是在他的手中恢復原狀。因為從小喜歡畫畫,1959年,楊臣彬進入書畫庫,每日與珍貴藏品相處,熟諳館藏各時代書畫及作品的風格面貌,一待就是近20年,成為一名書畫鑒定專家。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靠鑒別字畫得到賞識 離開庫房跟隨師父外出考察

1959年,故宮組建了專門委員會為古書畫定級,成員包括唐蘭、徐邦達、啟功和謝稚柳等。當時,楊臣彬負責拿字畫給幾位先生進行鑒別定級,這就像是幾位導師共同教授他書畫鑒定。三年的共事,也讓楊臣彬得到了著名書畫鑒定家徐邦達的認可。1977年,在故宮舉行拜師儀式後,楊臣彬正式成為徐邦達的入室弟子,自此離開庫房,跟隨師父外出考察。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從廢紙堆中搶救眾多國寶

當時民眾並沒有太多國寶的概念,很多人手裡雖然都有一些文物,但大都當做廢品廢紙處理,賣給垃圾回收站。在徐邦達的帶領下,楊臣彬等人從廢紙堆中搶救出來了眾多國寶,其中就包括懷素的《食魚帖》、北宋畫家郭熙的畫作等。歷時八年,楊臣彬跟著徐邦達幾乎跑遍了全國博物館,逐漸具備了較強的書畫鑒定能力。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一次獨立鑒定令其成功出師 為各文物單位鑒別作品

真正讓楊臣彬聲名鵲起的,是他的一次獨立鑒定。一對年輕夫婦拿著元代大家吳鎮的《蒼松小山》來到故宮,經楊臣彬鑒定是真跡,但其他大專家卻對此表示質疑,楊臣彬便將庫存吳鎮真跡一一取出核對,再次確定為真跡。等到在外出差的徐邦達回來後,也確認是真跡。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自成功鑒定《蒼松小山》後,楊臣彬開始獨立鑒定,為故宮博物院、公安部、陝西省文物局等文物單位,鑒定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大量書畫,發現了眾多有珍貴藝術價值的作品。楊臣彬在鑒定工作中始終堅守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說違心話,不做違心事。他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清鑒齋」,意為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地鑒定、清清白白地做事。

往下看更多文章

荷蘭7旬翁倪漢克送返珍貴文物150餘件 熱愛中國文化定居16年拿永居卡

2024年10月09日 15:20 最後更新:17:42

荷蘭的73歲老先生倪漢克因熱愛中國文化,陸續捐贈150多件文物,2023年終於拿到被稱為「五星卡」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翻攝央視新聞

翻攝央視新聞

祖父輩都是收藏愛好者 收藏品不斷壯大

《極目新聞》報導,倪漢克的祖輩、父輩也都是收藏愛好者。早在20世紀20年代末,倪漢克的外祖父、銀行家本·范·希斯就開始購買中國的瓷器。當時,中國瓷器對於歐洲人來說尚且是新鮮事物。隨後,倪漢克先生的父親也加入到了瓷器的欣賞和收藏中,使得這批瓷器不斷壯大。

翻攝央視新聞

翻攝央視新聞

2008年97件瓷器無償捐

56歲的倪漢克在2007年因工作第一次到上海,參觀上海博物館內展示的皇家瓷器時,讓他聯想到家族藏品可以有更好的歸宿。2008年,倪漢克將家族世代珍藏的97件瓷器無償捐給上海博物館,並且決定跟隨他的瓷器搬到中國,開啟新生活。

翻攝央視新聞

翻攝央視新聞

熱愛中國文化 捐贈文物跨度近3000年

倪漢克定居後,十分喜愛中國的美食及山川河流,尤其是中國文化,他在2018年、2019年,陸續將期間收藏的文物捐出。至此,倪漢克總計向中國捐贈文物150餘件,文物年代自商朝至明清皆有,跨度近3000年。

翻攝央視新聞

翻攝央視新聞

73歲終拿到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直至2023年,定居在吉林長春的倪漢克已經73歲,但也終於拿到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雖已不再繼續收藏文物,仍對中國文化保持高度熱忱和喜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