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臣彬工作逾70年,幾乎走遍全國各地,從廢紙堆裡成功救回無數國寶文物。
脫下軍裝成為文物工作者 加入書畫庫近20年成為鑒寶專家
1952年,剛參軍一年的楊臣彬在被調入故宮博物院工作,雖然不能再穿上軍裝,但他並沒有感到失落,「國家需要人保護,文物也需要有人保護、管理。」初到故宮的楊臣彬成為一名講解員,這段經歷讓他系統瞭解了中國傳統文化,加快了他從軍人向文物工作者的轉變。
不久後,楊臣彬被調到陳列部,負責各類文物陳列,乾隆最鍾愛的書房三希堂,正是在他的手中恢復原狀。因為從小喜歡畫畫,1959年,楊臣彬進入書畫庫,每日與珍貴藏品相處,熟諳館藏各時代書畫及作品的風格面貌,一待就是近20年,成為一名書畫鑒定專家。
靠鑒別字畫得到賞識 離開庫房跟隨師父外出考察
1959年,故宮組建了專門委員會為古書畫定級,成員包括唐蘭、徐邦達、啟功和謝稚柳等。當時,楊臣彬負責拿字畫給幾位先生進行鑒別定級,這就像是幾位導師共同教授他書畫鑒定。三年的共事,也讓楊臣彬得到了著名書畫鑒定家徐邦達的認可。1977年,在故宮舉行拜師儀式後,楊臣彬正式成為徐邦達的入室弟子,自此離開庫房,跟隨師父外出考察。
從廢紙堆中搶救眾多國寶
當時民眾並沒有太多國寶的概念,很多人手裡雖然都有一些文物,但大都當做廢品廢紙處理,賣給垃圾回收站。在徐邦達的帶領下,楊臣彬等人從廢紙堆中搶救出來了眾多國寶,其中就包括懷素的《食魚帖》、北宋畫家郭熙的畫作等。歷時八年,楊臣彬跟著徐邦達幾乎跑遍了全國博物館,逐漸具備了較強的書畫鑒定能力。
一次獨立鑒定令其成功出師 為各文物單位鑒別作品
真正讓楊臣彬聲名鵲起的,是他的一次獨立鑒定。一對年輕夫婦拿著元代大家吳鎮的《蒼松小山》來到故宮,經楊臣彬鑒定是真跡,但其他大專家卻對此表示質疑,楊臣彬便將庫存吳鎮真跡一一取出核對,再次確定為真跡。等到在外出差的徐邦達回來後,也確認是真跡。
自成功鑒定《蒼松小山》後,楊臣彬開始獨立鑒定,為故宮博物院、公安部、陝西省文物局等文物單位,鑒定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大量書畫,發現了眾多有珍貴藝術價值的作品。楊臣彬在鑒定工作中始終堅守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說違心話,不做違心事。他將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清鑒齋」,意為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地鑒定、清清白白地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