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疾病關注組與立法會議員林哲玄今(10日)舉行「關注香港肝臟疾病政策發佈會」,提出多項肝臟疾病管理的建議,包括分階段實施普及性乙肝篩查、運用公私營協作模式加強乙型肝炎和肝癌監測管理,以及深化肝臟疾病宣導教育策略,強化社區聯繫等。

根據衛生署資料推估,香港現有約41萬名(佔總人口6.1%)乙型肝炎病毒帶菌者,即每16人中便有1名患者,其中近四成患者對自身病情並不知情。若缺乏定期追蹤監測,估計25%患者可能惡化為肝硬化甚至肝癌,情況不容忽視。另一方面,肝癌作為香港第三大致命癌症,2021年便有1,447人因肝癌喪生。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目前約43%肝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或末期。

針對乙型肝炎篩查及肝癌監察,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袁孟峰表示,目前國際間多以抽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作為第一階段乙肝檢查,確定市民是否乙肝帶菌者。他指出日本、台灣、美國等國家或地區均已推出全民乙型肝炎篩查計劃。

針對肝癌監測,袁教授解釋目前香港主要依靠肝臟超音波(US)和甲胎蛋白生物標記(AFP)檢測患者健康狀況,但醫管局提供的超音波檢查設備和服務量不足,且兩項合併檢測亦有其局限性。袁教授建議香港可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做法,考慮將異常凝血酶原生物標記檢測(PIVKA-II)納入定期監測項目。研究顯示,此做法可將整體準確率從約63%(US + AFP)提升至87%(AFP + PIVKA-II),同時能緩解因超音波檢查服務不足造成的定期監測困境。

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表示乙肝帶菌者大多沒有明顯病徵,但若不定期追蹤監測和及早治療,約四分之一個案可能惡化為肝硬化甚至肝癌,故定期檢查和監測至關重要。

針對目前香港1986年前出生的香港市民大多未有接種乙肝疫苗,感染乙肝病毒以及併發其他肝臟疾病的風險遠較已接種人士高,林哲玄建議政府應把資助乙肝篩查範圍由目前只限於高風險群組擴展至1986年或以前在香港出生的香港市民,以及所有出生地沒有為嬰兒接種乙肝疫苗而又不知道自己為乙肝帶菌狀況的人士。

此外,林哲玄認為政府當局應善用「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整合基層醫療署與本地家庭醫生的網絡,並以公私營協作方式連結私營醫療機構的服務能量,做到「病向淺中醫」的效果,進一步提升香港肝臟疾病管理水平。

關注組成員機構之一,社會企業銀騎士曾與地區組織於2022年10月在柴灣漁灣邨舉辦「乙型肝炎社區篩查活動」,成功招募124名35至78歲的參加者進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測試,發現10名參加者為檢測陽性的乙肝病毒帶菌者。

另一關注組成員亦於2023年6月舉行「肝癌社區篩查活動」,成功招募94名經風險問卷評定為高風險肝癌人士參與,透過甲胎蛋白生物標記檢測(AFP)和異常凝血酶原生物標記檢測(PIVKA-II)檢測肝癌指標,發現4名需要進一步醫學追蹤的參加者。銀騎士項目經理黃俊豪表示:「我們相信若由政府分階段為市民推出乙型肝炎篩查計劃,定能取得更大成效,發現更多隱性乙肝患者,並為他們提供定期肝癌監測服務,及早發現肝臟健康惡化的徵兆,從而減輕肝癌對香港市民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