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季時,許多人會將不常穿的衣物送至環保收集箱,期望能為環保盡一分力。然而,我們是否曾深思,這些舊衣真的能夠被重新利用,從而減少廢物產生嗎?

統計顯示,服裝業是全球第三大污染產業,真正被循環再造的舊衣少於1%。其中,制服類衣物更是100%最終被棄置在堆填區。最近《施政報告2024》提出,政府將繼續推動減廢及回收工作,包括擴展社區回收網絡,將現有約500個公共回收點增至800個,並在公共屋邨設置「自助回收站」或智能回收設施等。然而,這些措施尚未涵蓋衣物回收。事實上,香港目前在舊衣循環再造方面,缺乏完善的系統,實行上困難重重,總的來說,有以下七大痛點:

1)回收成本高昂:舊衣回收需要大量空間來擺放回收箱和分類設備,還需不少人手來管理場地及進行衣物分類。除了少部分具二手價值的衣物外,其餘大多需要安排物流處理。香港的人工與租金成本高,如果再造的產品沒有市場,最終大部分回收的舊衣仍然會被送往堆填區。

2)分類及降解難度高:每件衣服的材質各異,即使同樣標示為聚酯纖維(Polyester),也可能很大分別。因此,必須先將衣物送到實驗室進行成分檢測,這使得大量舊衣的循環再造變得極其複雜且成本高昂。

3)衛生問題與消毒挑戰:舊衣物可能攜帶各種細菌或病毒,如果未經過消毒處理,可能會存在傳播疾病的風險。

4)再造產品設計吸引力不足:若要讓再造產品更具市場吸引力,必須在應用場景和設計上做出改進。然而,在香港,願意專注於提升再造產品設計的設計師為數不多,這也限制了產品的發展。

5)再造產品市場規模小:舊衣降解後升級再造為新產品,如手袋、地毯、杯墊,這類「升級再造」(Upcycling)產品需要有市場需求。同樣,將舊衣降級再造為質量較低的新材料,即「降級再造」(Downcycling),也需要有本地市場支持,才能形成低碳的本地循環。然而,願意支持本地再造產品的機構和市民數量有限,導致市場規模不足。

6)個人參與度低:舊衣回收需要市民協助清洗、整理並運送至回收點。對不少人來說,這樣的流程麻煩且耗時,缺乏足夠的動力參與。

7)企業推動力不足:大型企業若能在內部推動舊衣回收,對社會環保意識的提升將產生示範作用。然而,舉辦這類活動需要人力與資源,許多企業因缺乏足夠動力而未能積極推行。

作為香港資深服裝製造商,我認為要解決這些痛點,不能只靠服裝業單打獨鬥,而是需要跨行業合作及策略性推動。同時,建立完善的舊衣回收系統,才能真正實現源頭減廢。下回我將分享一些可行的跨行業合作方案,幫助優化及解決服裝業在環保回收上面臨的挑戰。

撰文:陳偉彬(Paul)

ESG School HK創辦人




陳偉彬 Pau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