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是傳統的弈棋類遊戲,出現的年代甚早。兩人對弈,時至今日也在華人社區流行。整個棋局中,「車」通常被認為是攻擊力最強的棋,有「一車十子寒」之稱。大家留意一下,我們這裡說的「車」(粵音che),都會慣讀成「居」(粵音gui)。為什麼會這樣?相傳因為西漢開國名將韓信,被陷害後被囚,為了傳承自己的兵法絕學而發明象棋。韓信把「車」讀作「居」音,就是隱示自己蒙冤被囚。不過,這只是民間傳說。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中國象棋棋子的歷史演變以及「車」字在古漢語中的讀音說起。實際上,全世界類似中國象棋的這種模擬兩軍對抗的棋盤遊戲,都起源於公元6世紀印度笈多王朝時期出現的「恰圖蘭卡」棋。後來傳到波斯演變成「波斯象棋」,進一步西傳歐洲後,逐漸演化成今天的國際象棋。而有據可考的中國象棋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波斯象棋的傳入,經過宋人改造,才變成了今天的樣子。
在印度的「恰圖蘭卡」中,就存在著一個代表「戰車」的棋子,被稱為「ratha」或「śakata」,即「戰車」之意。在波斯象棋中則叫做「rokh」,波斯語中同樣也是「戰車」之意。而「rokh」也是今天國際象棋中「車」的英文名rook的詞源。這個表示「戰車」的棋子,在中國象棋中則被叫做「車」,其實同樣也是表示「戰車」。
在古代標準語音字典《韻書》以及各種古籍中,都提到「車」字本身就有兩種發音,好像東漢的學者劉熙著有《釋名》,專門探求事物名源,書中記載車字有兩個音:「車,古者曰車聲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車聲近舍。車,舍也,行者所處若車舍也。」,到了三國時期著名史學家韋昭云:「車,古皆音尺奢反,後漢以來始有居音。」這裡看來,兩人對於「車」作「車」音及「居」音的先後有相反看法,但就明確顯示了「車」字,可會讀成「居」。
據了解,「車」及「居」這兩種發音也對應著兩種稍有不同的含義。其中的一個含義所對應的發音,古漢語發音為「硨」、「赤」,發音到了現代漢語中就是「車」字在現代的通用讀音「che」。「車」字的這個含義,在《韻書》以及《說文解字》等字典中,被解釋為「輿輪總名」,即對一切帶輪子的運輸工具的統稱。
至於另一個含義,古漢語中的發音為「居」,發音後來逐漸轉變為類似漢語拼音「居」。早在《詩經》的時代,當「車」字特指一種載人交通工具或戰爭載具時,便已經與諸如「琚」、「且」(讀作追)等字音押韻。
隋末唐初學者陸德明,著有專門為古代儒道典籍注音的《經典釋文》,也載有「車」字「又音居」且「與居為韻」。清代的《康熙字典》更明確說明,這個讀作「居」的「車」字,就是特指宋代《論語疏》中所提到的諸如「駟馬車、田車、兵車、乘車」這樣用來乘坐或用於戰爭的車。
換句話說,按照以上解釋,在「車」這個字指戰車時,理論上應當讀做「居」,所以中國象棋中「車」這個是為戰車的棋子,那就自自然然的讀作「居」了。隨著漢語語音的發展,「車」字在現代都普遍讀作「車」,只有在中國象棋以及諸如「車師」(音作居師 )、「莎車」(音作莎居 )等古代外文地名譯名中,還勉強保留一絲古音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