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北向南」一向是揀樓的理想指標。簡單來說,即是房屋大門開南。這個被視為非精密科學的條件,可從科學角度來講。古代人認為,房屋坐北向南,不單採光好,旭日東升,天天看見陽光照射,人也精神奕奕;即使在冬天,陽光也能照射到房間深處,有明亮溫暖,有很多好處。而在中國古代來說,「坐北向南」更加是「尊位」的象徵。

紫禁城坐北向南,圖為1860年時的南面午門 (網上圖片)

紫禁城坐北向南,圖為1860年時的南面午門 (網上圖片)

古人在方位中對南方都相當重視,「坐北向南」成為尊位。天子諸侯見群臣以及卿大夫見僚屬時,一般都是南面而坐。「坐北向南」這說法,在《周易·說卦》中說:「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意思即是說,八卦中的「離卦」象徵光明,當太陽正當中時,照耀南方,使萬物顯明,都可以看到,這是代表南方的卦。

更多相片
紫禁城坐北向南,圖為1860年時的南面午門 (網上圖片)

紫禁城坐北向南,圖為1860年時的南面午門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明代《徐顯卿宦跡圖》中的皇帝 (網上圖片)

明代《徐顯卿宦跡圖》中的皇帝 (網上圖片)

《史記·項羽本紀》局部 (網上圖片)

《史記·項羽本紀》局部 (網上圖片)

《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局部 (網上圖片)

《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局部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所以帝王取法離卦,坐在北方,面對南方聽取天下政務,象徵面對光明,治理天下。故而《周易·說卦》說:「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古代君王登基之後便向南而坐,位置都是坐北向南的,稱為「南面稱王」或「南面稱帝」。歷代君王的「坐北向南」,則受到《周易》的啟發。

明代《徐顯卿宦跡圖》中的皇帝 (網上圖片)

明代《徐顯卿宦跡圖》中的皇帝 (網上圖片)

與「南面」尊位相反,「北面」在古代屬於卑位。古代君見臣及尊長見卑幼,均南面而坐,臣僚或卑幼都是站在南面,也就是面朝北。故以「北面」指向人稱臣,稱為「北面稱臣」。《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以烹煮劉邦父親來要脅劉邦退兵,劉邦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這裡的「北面受命懷王」就是指劉、項兩人曾向楚懷王稱臣的事,後來「北面」亦有投降的引申義。

《史記·項羽本紀》局部 (網上圖片)

《史記·項羽本紀》局部 (網上圖片)

因為卑幼面向北方拜見尊長,所以拜人為師也稱「北面」。這在《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中有例為證:「定國乃迎師學《春秋》,身執經,北面備弟子禮。」

《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局部 (網上圖片)

《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局部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