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0年,秦國將領內史騰,奉命突然率部南下,渡過黃河進攻韓國。韓國被打到措手不及,無力抵抗。秦軍一舉攻克韓國都城新鄭,俘獲韓王安。「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成為第一個諸侯國被秦所滅。
從地理位置看,秦國與趙國、魏國、韓國、楚國接壤。為何要先選滅掉韓國?就戰略位置方面,韓國不偏不倚堵在秦國函谷關前面。有如秦國大門口上一塊大石頭。所以,秦國要出兵關外,搬開這塊大石頭實屬合理。早在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就打算直接滅掉韓國。不過以當時形勢,只要一揮軍滅國,就會引起六國群起攻擊。秦國當時雖已強大,但也無力同時與六國開戰。
到了秦王政時期,秦國國力大幅度增加,不再懼怕六國聯手,攻取韓國就成了首要之舉。再加上在戰國七雄中韓國地盤最小,實力最弱,卻擁有天下著名的鐵礦資源。當時,韓國依靠豐富鐵礦石,配合精巧製作工藝,製造出質量水平很高的武器,深受多國歡迎。韓國製造的武器主要有兩種,一是強弓勁弩。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載:「韓地方九百餘里,帶甲數十萬,然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強弓勁弩,能射600多米之外。《史記·蘇秦列傳》載:「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
韓國另一武器為刀劍,《史記·蘇秦列傳》說明韓國刀劍能「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這就相當厲害。所以,秦國攻佔韓國,就可以利用韓國戰略資源,進一步推動統一藍圖。
事實上,秦國早有吞併六國野心,但具體到操作上,一直沒有提升至戰略高度。直到謀士范雎為秦昭王獻上一計。范雎勸告秦昭王放棄攻打較遠的齊國,改而進攻鄰居魏國和韓國。這就是所謂的「遠交近攻」。那麼秦國為何不攻打同樣是鄰國的趙國?這個不少人也知道。在攻打韓國之前,秦國與趙國展開了一場惡戰。然而趙國實力強大,秦國白起即使在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國兵士,還沒有失去戰鬥力。在趙國名將李牧的率領下,軍隊甚至還能在「肥之戰」和「番吾之戰」中,兩次大敗秦軍,殲滅秦軍15萬人。所以秦王政只好先轉而進攻韓國。
韓國位於秦國、楚國、魏國、齊國之間,四面受敵,歷來戰爭頻繁,由於韓國常常「見風使舵」,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反覆無常,就是日後成語「朝秦暮楚」的典故。不僅如此,韓國還欺負比他更弱的國家。戰國初期韓國就滅了鄭國。在戰國七雄中,韓國人緣非常差,當秦國將領內史騰率領被稱為「虎狼之師」攻破韓國時,其餘戰國五雄只吃花生,無人施以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