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後,先後進行5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記功,炫耀聲威。公元前210年,始皇乘坐豪車巡視六國故地,沿途尋求長生不死的仙藥。據《史記》記載,車隊在回程經過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時,秦始皇忽然得病,然後很快就駕崩。
在《史記》中,並沒說秦始皇的死因,後人均只能從隻言片語中加以揣測,因此流傳了許多千奇百怪的說法:肝病、哮喘、腦膜炎、軟骨症、糖尿病、癲癇等等。秦始皇一生精力旺盛,活到50歲,在當時來說已經是長壽,也不像百病纏身。他曾與刺客荊軻激烈搏鬥,並砍斷荊軻的左腿,《史記·刺客列傳》載:「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可見他早年身體也不是很差。所以秦始皇之死更像是突然遇到疾病。從當時的氣候和交通條件來看,最能得到證據支持的應當是中暑。
秦始皇病死於七月,正值暑夏,暑病就是最大的嫌疑。因此,一些學者在推測秦始皇的死因時,都認同秦始皇不堪天氣炎熱和舟車勞頓而中暑。《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這裡除描述他的樣貌,所說的「摯鳥膺」其時就是現在所說的雞胸,屬於典型的先天不足缺鈣所致。據了解,秦始皇早年「肺弱多痰濕」,雖常服止咳補肺藥也未見效,於是在正式登基後,就逐漸轉而求助於方士丹客的「房中術」、「長命丸」等奇異之術。
這名希望自己「永得延年」的始皇,眼看自己正值壯年就齒鬆髮脫、目光渾濁、哈欠頻作、怠於朝政的衰疲之態。其時東南諸郡動盪,北方匈奴騷擾,內憂外患下他也不顧病弱出巡。這一走就是大半年,由南到北幾遍全國。
鑾駕來到瑯琊時正值盛夏,當地有「五黃六月熱死狗」之說。恰在這裡秦始皇病倒,出現的是發熱、惡寒、口渴、頭痛等中暑先兆。此時如能及時休息並施予清熱祛暑劑調理,並非不治。但他執意前行,到沙丘(今河北廣宗)時,已出現神誌不清、皮膚蒸熱、煩渴氣促、憔悴枯槁、不能進食等中暑高熱的症狀。
現代歷史學家郭沫若寫於1935年的《秦始皇將死》一文中,也認為秦始皇死前患上了熱症。據氣象學家研究,戰國秦漢處於古代氣候變化中的一個溫暖期,當時渭河流域還有茂盛的竹林,夏季的氣溫比現在高得多。而且秦始皇得病之地平原津和死亡之地沙丘屬於高溫乾燥地帶,這使得中暑的機率大大增加。由秦始皇從平原津到沙丘一路的症狀演變規律來對照,與中暑的症狀也可謂絲絲入扣。秦始皇死於中暑,大概是他命中的劫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