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在位的10年(公元1851-1861年),是內憂外患不斷:先是太平軍起義,然後是捻軍大亂淮泗,而當時列強早已打開中國的大門,且還未滿足,英法等國又乘機要挾大動干戈;沙俄更獅子大開口,一下子割去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甚至連滿洲國的發祥地也不放過。

這是清帝國愛新覺羅宗室的奇恥大辱。在這種內憂外患的交迫下,咸豐帝更身染重病一病不起。1861年7月,咸豐帝在多次昏厥後,知道自己將要去世,便考慮託孤。他知道懿貴妃(即慈禧),是權利欲極強的女人,而皇后鈕鈷祿氏(即慈安)則沒有主見......

更多相片
咸豐帝畫像 (網上圖片)

咸豐帝畫像 (網上圖片)

慈安及慈禧吉服朝服像 (網上圖片)

慈安及慈禧吉服朝服像 (網上圖片)

慈禧 (網上圖片)

慈禧 (網上圖片)

電影《垂簾聽政》一幕 (網上圖片)

電影《垂簾聽政》一幕 (網上圖片)

咸豐帝畫像 (網上圖片)

咸豐帝畫像 (網上圖片)

為了防止出現女后專權的局面,他把輔政的重責交給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和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等八大臣,並以深為信賴的愛臣肅順為首。當時,咸豐對肅順等人的信任,也許是建立在他還活著的基礎上,咸豐帝,如果他去了,那他兒子會如何?肅順會否成為下一個「鰲拜」?

所以,咸豐想出一個他認為是天衣無縫的妙計-「以印制衡」,這裡所說的「印」,就是咸豐從北京倉皇逃跑時也沒丟下的「御賞」、「同道堂」兩印。當咸豐設立「顧命八大臣」後,下詔當肅順等人負責草擬小皇帝的上諭,但必須鈐蓋「御賞」、「同道堂」才能生效。

慈安及慈禧吉服朝服像 (網上圖片)

慈安及慈禧吉服朝服像 (網上圖片)

從咸豐的角度看,做法就能在皇后(慈安)、懿貴妃(慈禧)、顧命八大臣間取得平衡,不使任何一方獨大;而八大臣聯手足可以對付懿貴妃,即便是恭親王站在懿貴妃一邊也不怕。不過這兩顆印章,卻種下後宮垂簾聽政禍根。

本來,這兩枚私章成為皇權的象徵,而咸豐的意思已十分明確。但當咸豐去世後,故事的發展是,八大臣上了一個極有利於懿貴妃的章疏:尊皇后鈕鈷祿氏為慈安皇太后;尊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后。

事實上,幼帝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原為咸豐的宮人,因生載淳而被封為懿貴妃;載淳繼位後被尊為慈禧太后。時年26歲的慈禧,一如咸豐生前所料,有著極強的權力慾望,很想把持朝政大權。

慈禧 (網上圖片)

慈禧 (網上圖片)

當咸豐在位時,慈禧曾幫他批閱奏摺,給她提供很好學習機會。按照清朝家法,太后可以垂詢國事,此所謂「聽政」。慈禧利用此規矩,在先帝駕崩後就向東宮慈安太后提出應廢除「顧命體制」,而改為垂簾聽政之制。由於慈安太后寬厚和平,不懂朝政,中了慈禧下懷,一切聽慈禧的安排。由於貿然提出垂簾主張,必然會招致大臣的反對和不滿,慈禧於是開始拉攏恭親王奕訴共商計策,兩人一拍即合。

1861年10月,皇室護送咸豐靈柩回京,兩宮太后偕幼帝載淳先到北京。11月2日,慈禧發動政變,以幼帝之命發布上諭,解除載垣、端華、肅順的職務,並處以死刑,其餘的也非死即貶。同時,宣布兩太后垂簾聽政,命奕訢為議政王,入軍機處,廢除八大臣原擬年號「祺祥」,改年號為「同治」。至於慈禧取得干預朝政權力「垂簾聽政」的初步資本,就是諭旨下發的憑證「同道堂」璽,本屬幼帝載淳,後來由慈禧所掌握,代子鈐印。

電影《垂簾聽政》一幕 (網上圖片)

電影《垂簾聽政》一幕 (網上圖片)

由於事年得到多數文武大臣的支持,又採取了不予株連的政策,所以政局沒有發生重大動盪。這次政變因發生在辛酉年,因此被稱為「辛酉政變」。慈禧雖許諾:「垂簾非所樂為,惟以時事多艱,王大臣等不能無所承,是以姑允所請。俟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然而,垂簾聽政的是兩位皇太后,可實際上實權只掌握在慈禧一人之手。在近半個世紀,以這做法統治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