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殮房「鬼故」多 退休員工拆解迷思

社會事

殮房「鬼故」多 退休員工拆解迷思
社會事

社會事

殮房「鬼故」多 退休員工拆解迷思

2018年08月27日 09:54 最後更新:09:55

多年來醫科生流傳的殮房傳說,原來有得解!

啟用逾八十載的瑪麗醫院將會局部重建,舊殮房所在的臨床病理大樓拆卸在即,有在殮房工作三十六年的退休員工憶述,初入職時因雪櫃不足而「屍骸遍野」,亦試過一次剖屍經歷。他指起初工作時會感到害怕,但深信自己是協助屍體找出死因,多年來從未碰過任何光怪陸離事,至於多年來醫科生流傳的殮房傳說,如晚上有小孩奔走玩樂的聲音、升降機門長期打開等人進入等,黎Sir都能破解迷思。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七十歲的黎華佳,人人稱呼黎Sir,一九七三年起擔任瑪麗醫院殮房主任一職,二○○九年功成身退。他憶述初入職時,「大時大節天氣忽冷忽熱,死得人多」,但當時殮房只有四十個雪櫃,總有二十具遺體需放在地上,工作時需要跨過一具具遺體。他曾向高層投訴,但只獲發木板放置屍體,再過五至六年才開始增加雪櫃。他認為醫學界過去較少關顧家屬感受,但多年來已逐漸改善,並設有不同大小的雪櫃安放成人及小孩遺體。

殮房退休員工黎華佳﹝右﹞

殮房退休員工黎華佳﹝右﹞

黎Sir稱,平常是助理解剖屍體取出器官後,供醫生檢查確定死因,但有一次助理們要求加薪拒絕工作,黎Sir硬著頭皮拿起工具,作人生唯一一次的剖屍工作,他指只要抱著「助人」心態,便能克服恐懼。不過他最深刻的遺體,是一個因被柱插中頭的死者。黎Sir稱,交通意外的死者通常都會即場死亡,但這名死者卻到醫院才證實死亡。遺體送到殮房,揭開時發現「無咗忽肉」,黎Sir亦感到驚嚇,屬最難忘的遺容。

七十歲的黎華佳,一九七三年起擔任瑪麗醫院殮房主任一職,二○○九年功成身退

七十歲的黎華佳,一九七三年起擔任瑪麗醫院殮房主任一職,二○○九年功成身退

今年初停用的舊殮房設於臨床病理大樓,每屆港大醫科生均須到大樓學習,不少學生都憶述不敢使用可達殮房的升降機,有人晚上曾聽到有小孩奔走玩樂的聲音,有人則形容升降機門長期打開等待人進入。黎Sir多年後解破迷思,他指一九九一年前,大樓設有宿舍,他跟家人入住,他的兒子貪玩頑皮,晚上還在大樓四處走,相信是「古怪聲音」的來源。他又說,升降機經多年使用,故系統間中失靈,並非大家想像中駭人聽聞的遭遇。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瑪麗醫院團隊助早產嬰家庭 23周早產嬰存活率由27%增至50%

2024年08月30日 09:13 最後更新:11:39

瑪麗醫院有團隊協助出生時只有23至25周的早產嬰兒的家庭,包括有跨專科團隊監察情況、協助制定醫療及急救方案等。團隊2021年成立,至今已協助超過20對父母,並將23周嬰兒的存活率由約27%提升至50%。

(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團隊表示,孕期越短,嬰兒出現健康及智能發展問題機率會越高,23周的嬰兒有約四成存活率、而嚴重殘障比率有25%。「關愛邊緣存活新生兒和父母團隊」內有兒科醫生、產科醫生、兒科護士、助產士等,與父母商討合適的治療方案,包括積極或紓緩治療。積極治療包括提供產前類固醇、抑制宮縮藥物、擬定分娩方式等,而團隊亦會為接受紓緩治療的父母提供哀傷關懷服務及臨床心理學家支援。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葉女士在2021年懷孕,在胎兒25周大時肚痛並入院,發現有早產風險,當時接受團隊的協助,決定採取積極急救,最終入院10小時,誕下女嬰。在葉女士懷第二胎時,同樣有早產風險,在胎兒23周大時入院接受治療,包括接受抑制宮縮藥物、為胎兒注射強肺針等,最終胎兒在今年4月、第31周分娩。葉女士表示,得到醫療團隊的幫助,兩名小朋友現時均健康成長。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