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發是創新的根本,而香港在科研範疇一直擁有獨特優勢,其科研成果令香港在國際創科穏守一席位。去年十月施政報告與今年二月財政預算案,提出合共300億元的資金,令不少科學家感興趣。不過這筆錢實在很大,由誰人管理及按什麼規則審批每宗申請,至今仍然是個謎。
據財政預算案:政府向科學園斥資一百億元建立的兩個創新平台,即專注醫療科技的「Health@InnoHK」,以及專注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的「AIR@InnoHK」,目的是吸引海內外頂尖科技院校、科研機構及企業來港,與本港相關科研機構共同研發。據財爺指出多個國際知名的學術機構,已對進駐兩個平台及與本港大學合作表示興趣,包括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倫敦帝國學院、倫敦大學學院、約翰普金斯大學在內的頂尖學府,他們會向政府申請資助。
創新科技署文件介紹該兩個創新平台,強調它們是「世界級」而且要與香港科研機構合作;不過,一切科研需時長久,不是一兩年可以取得成果。如何揀選有潛質的科研項目,十分依頼由政府委任的管治委員會監管。不過到今天為止,管治委員會由誰人當主席及成員,審批條件及運作方式,完全是一片空白,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倫敦帝國學院有關申請快要申請了,政府還在等什麼,難道是沒有合適人選?
這些越洋來港的科研機構,取得財政支援後將購置設備、租用實驗室,加上科技人員的薪津及他們的住宿等,不是少數目,獲批准申請的科研機構須與政府及科技園公司簽訂為期5 年協議,100億元每年料可取得10億元投資收益,到底可以應付多少個申請?支持多久?
立法會十分希望可以監管,但政府是不支持,所以負責監管創科基金運作的管治委員會主席和成員,一定要有社會地位及具科研經驗的人才,否則一旦出事,社會反嚮一定巨大,立法會議員也會爭奪其審批權。
chanch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