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工作繁重難跨境交流

大灣區三地幼兒園締結「姊妹園」,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一項議程,驅使幼教界研究仿效中小學,跟內地幼兒園合作的可行性。有教師組織正為中港幼教界牽綫「當媒人」,助兩地配對心儀的夥伴學校,藉機了解內地幼兒園以森林、音樂、體育等辦學主題的特色。惟有校長坦言,中港頻繁交流的難度高,因推行免費幼稚園計畫令幼師工作量大增,幼教人手亦比中小學更加緊張,加上港校假期有限,建議通過聯網形式結成結盟,以便學界調撥部分幼師出外參與交流團。

教聯會副主席林翠玲表示,正為中港幼稚園牽綫,助兩地學校配對結盟。

教聯會副主席林翠玲表示,正為中港幼稚園牽綫,助兩地學校配對結盟。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把現時中小學跟內地結締為「姊妹學校」的計畫,進一步擴展至幼學界,探索三地幼兒園締結「姊妹園」。文件今年二月出台後,有教師團隊已積極籌備結盟計畫,冀於學術層面推動幼教交流、互訪視學或預備接待內地幼師。
配對工作已開展數月

教聯會副主席林翠玲透露,早前有幼稚園校長表明有意參與姊妹園結盟,故教聯會現正擔當「媒人」角色,為中港幼稚園牽綫,「主席黃錦良跟內地的地方政府教育部有聯繫,他們有一堆學校名單,香港亦有約八、九所幼稚園,你揀人,人家也揀你,稍後雙方拍板選出了心儀學校,會再安排簽署結盟儀式。」中港配對工作已開展數月,她預計下學年有結盟新進展。

身兼荃灣商會朱昌幼稚園校長的林翠玲,其校亦將參與姊姊園交流,她指出,幼教界傾向讓教師、校長及行政人員參與姊妹園交流,有意參與的學校盼藉此機會,深入了解內地幼稚園的教學理念、班級特色及教育政策,從而吸納對方的長處,「內地不少幼兒園均有主題教育法,如專注森林、音樂、體育、舞蹈、創新科技、蒙特梭利或外語等教學,這對走多元化路綫的香港幼稚園來說都比較特別。」

內地幼兒園的規模及空間大,班數及師生比例跟本港學校亦有不同,一所大型幼兒園隨時可有二十四班,跟一所中小學相若。林翠玲稱,內地幼教於教學環境的差異下,對港校如何善用有限空間發揮教學特色很感興趣,又因本港推行融合教育,內地幼教界冀了解港校幼師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非華語學生所提供的支援。

事實上,本港幼教界跟內地幼兒園以往已有不少交流。上水培幼幼稚園校監蔡雯兒表示,其校五年前曾跟內地一所省級示範幼兒園有一次合作,雙方同步以環保為教學主題,推行一個月的教學交流,中港校方各自編定教案活動,並每周於視象交流教學情況,港校幼師四星期後又到訪內地幼兒園,雙方面對面分享教學成果,「反應很正面,同一主題最能看到兩地幼師的教案分別,那時用到的藝術、科技教學或家長參與的手法都帶來驚喜。」

幼教界不反對通過交流活提高幼師專業,惟蔡雯兒認為,現今幼師工作壓力大,尤其本港推行免費幼稚園計畫後,連資深校長都忙到叫苦連天,更因而提早退休,可見幼稚園行政工作負擔沉重的情況下,難以抽出額外時間進行交流,「若把此事變成任務,勢成無形壓力,前綫幼師只會萌生『想佢做死』的念頭。」她不諱言,幼教界一年僅有一兩天教師發展日,學界交流也選擇留港跨區互訪,可供離境交流的空檔不多。

幼師空檔極為有限,也可歸因於幼稚園的教學環境。太平洋區幼兒教育研究學會(香港)副主席甘秀雲有感,本港幼稚園師生人手比例緊張,情況較中小學更嚴峻,幼師亦沒有空堂時間,閒暇也寧可用作備課或準備教材,「老師告假,有時連代課老師都未必請到,最終有空間交流的人可能只是校長、副校或主任,而非前綫幼師。」非牟利幼兒教育機構議會主席潘少鳳亦指,長全日幼稚園全年無休,放暑假的兩星期已為老師年假,不宜再佔用其時間。

大灣區規劃綱要提出三地幼兒園締結「姊妹園」,學界冀讓幼師互訪交流。

大灣區規劃綱要提出三地幼兒園締結「姊妹園」,學界冀讓幼師互訪交流。

教師發展日雖可被用作交流學習,但潘少鳳稱,幼稚園會按照其校程安排校本專業訓練,實際並無其他學校假期可供全校幼師外出交流,再者近年學界也流行不定期到台灣、韓國或日本幼稚園考察,未必會有固定結盟的意欲,幸而大灣區幼兒園地理位置相對較近,即使籌組合作,仍有交通時間少的優勢。

林翠玲認同,結盟為姊妹園意味中港雙方有來有往,須花上更多時間互相分享,甚至要讓兩地幼師外訪試教,惟她也覺得,近年本港幼師工作量大增,工時隨之增長,致使學界對結盟感到卻步,不止影響交流次數,亦難以擴大結盟規模,「校長都不希望姊妹學校交流變成老師的負擔,可能一年頂多只有兩次合作,同時亦曾有校長詢問能否通過視象進行會議,如此一來,交流機會反而有機會增加。」

鑑於一校對一校的配對模式不易推行,潘少鳳建議,本港辦學團體或幾所幼稚園可組成交流團,各校派出兩名幼師,盡量於不影響學校原有人手的情況下外出考察。蔡雯兒則指,現時幼師外出交流的交通、培訓等開支均由校董會自行支付,若政府可如於中小學推行姊妹學校交流的做法,為幼稚園提供姊妹園津貼,將可令校方的顧慮減少。

幼教界認為,中小學姊妹學校的交流活動多數牽涉學生在內,惟幼兒跨境活動需要有家長陪同,不能只有老師帶隊,故幼稚園推行中港學生交流的難度甚高。

資深幼兒教育工作者唐少勳指,幼稚園日常於本港帶學生外出參觀、旅行,帶隊老師往往嚴陣以待,深怕年僅六歲的幼兒於離境期間發生任何問題,跨境交流團的難度比本地遊更高,若無家長以親子形式參與恐難成事,惟校方亦難保家長是否感興趣,與此同時,幼兒認生,交流前須靠老師解決兩地文化、語言差異及陌生環境等問題,箇中挑戰甚大。

非牟利幼兒教育機構議會主席潘少鳳認同,家長不會放心讓老師帶領幼童離境,但以長全日幼稚園的家長為例,多數父母皆為雙職,未必有時間參與跨境交流團,「有些家長工時長,休息時間本身已不多,很難再要求他們參與其中。」教聯會副主席林翠玲表示,幼稚園姊妹學校交流由教師層面做起,再逐步拓展至家長,待有一定交流經驗後始考慮籌辦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