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前主任鄭赤琰的「戀殖論」引起廣泛爭議,關於學校裡究竟應該用中文還是英文授課,很多人已作了表述,這裡也不多說。反而是鄭主任講話的前文,更值得斟酌。
鄭主任大致上是說,中國的三十年封閉鎖國政策,讓香港有優勢,經濟才得以起飛。之後中國改革開放,再到香港回歸,香港的優勢續漸消失,才令新一代戀棧前殖民地。鄭主任說的歷史過程沒錯,但卻沒有點出問題所在。
首先,何謂「封閉鎖國」?那些荒誕的黑暗年代,死於暴政下的人數比日軍侵華51年還要多。三十年間上至資本家下至小農戶紛紛南逃,也只不過是想求個「溫加飽」。廿多年來天天打貪月月反腐,卻越打越貪、越反越腐,就是負腐沒有得正,那叫香港人怎會不害怕、不厭惡!?
其次,九七回歸前後,香港人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受性達到高峰,那早已不是殖不殖民的問題。之後認受性又再下降,除了因為干預香港事務多了,也是因為香港人對中國認識加深了的緣故。很多夫妻鬧離婚,還不就是相同的原因!?
香港人對大陸的反感,明顯是從自由行開始。大量國內同胞湧到,觸發了另類的資源爭奪戰,那就難免擦槍走火。遺憾的是,返國的旅客要宣示自己很了解香港,也就人云亦云說受到香港人的歧視。表面上是投訴,實際上是炫耀自己已用錢把香港人壓下去。
法國雜誌「寒流」上月用「黃禍」漫畫為封面,諷刺巴黎已被中國人佔領。巴黎市民的不滿,也正正就是香港人的感受。
1917年胡適完成美國學業返國,在日本橫濱轉船時得悉「張勳復辟」的消息,十分感慨地說:「中國的根本問題已不是制度的問題,而是人的素質、文化觀念的問題。」
一百年過去了,一切依然。
耕直人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