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更多相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20世紀世界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新中國的誕生不僅意味著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作為擁有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國,新中國的成立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反帝、反殖鬥爭和民主革命運動,引領了二戰後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富強的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依靠各族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並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中國呈現在世界面前。

二、推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中國在萬隆會議上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與會國認同,形成了亞非各國人民團結一致、反對帝國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增強各國人民友誼的萬隆精神。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行發起召開、討論與亞非各國相關的重大問題的國際會議。29個國家和地區的304名代表在歷時七天的會議中,衝破了帝國主義的阻撓和破壞,取得了諸多重要成果。會議一致通過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涵蓋了與會國在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等七個方面所達成的共識。會議公報中《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強調,中國倡導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亞非國家對國際關係準則的重要貢獻。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以他的人格魅力、政治智慧和平等態度釋疑、解惑、息爭,促進了亞非團結事業,贏得了各方崇敬和欽佩。

毛澤東主席1957年在莫斯科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堅決主張一切國家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總理出訪亞洲、非洲和歐洲14國時提出我國經濟援助的八項原則,把五項原則擴展到經濟領域。1974年鄧小平同志在特別聯大上再次強調,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係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1988年鄧小平同志更明確提出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準則,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三、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中國重返聯合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成員,是聯合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對整個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就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2758號決議進行表決。表決的結果是,決議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

從1950年—1960年,美國操縱聯合國的表決機器,採取「拖延討論」的辦法,不允許聯合國討論恢復中國合法席位問題。從1961年起,美國硬把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說成是需要三分之二多數通過的所謂“重要問題”。這種霸道行徑同樣遭到了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抵制。到1970年第25屆聯大期間,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18個國家共同提出的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驅逐蔣介石集團代表的提案,已經得到了半數以上與會國的贊成。

再次成為聯合國大家庭一員後,中國的地位獲得極大的提高,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影響也更大,分量更重了。國際形勢從這個時候開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聯合國大舞台上因為有了中國,就不再是一兩個超級大國說了算的表決機器,而具有了真正普遍性的政府間組織的信譽和作用。

  四、提出「三個世界」戰略思想

毛澤東關於劃分「三個世界」的理論突出了發展中國家的重要作用。中國政府明確地把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與合作作為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內容,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20世紀60年代,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的陸續瓦解,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一些國家紛紛取得獨立,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970年,毛澤東主席在會見非洲客人時指出,亞非拉是第三世界,第一次明確表示中國屬於第三世界。1974年2月,毛澤東在會見尚比亞總統卡翁達時再次明確提出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同年4月,鄧小平率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並於10日在大會上發言,第一次向世界全面闡述了毛澤東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鄧小平還宣佈:“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做超級大國”。

劃分「三個世界」理論體現了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和人民是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軍;中國政府把加強同第三世界的團結與合作作為自己外交政策的重要內容,堅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邊,結成反對超級大國霸權主義的統一戰線。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二○○○年九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出席了由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參加的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江澤民主席在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倡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五、打破西方封鎖新中國的堅冰

中美建交打破了西方封鎖新中國的堅冰,迎來了世界各國與新中國建交的熱潮,極大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新中國外交展現全新局面。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國家主席毛澤東和周恩來總理從調整中、美、蘇大三角關係的外交戰略需要出發,通過請美國作家斯諾傳話、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等方式,發出願與美方接觸的信號,使中美關係乃至中國同西方外交關係解凍。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遜一行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7天的歷史性訪問。雙方就國際形勢和中美關係交換了意見,著重討論了印支問題和台灣問題。2月28日,中美雙方經過反覆磋商,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標誌著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開始,為以後中美關係的進一步改善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毛澤東邀請尼克遜成功訪華,打破了西方封鎖新中國的堅冰,迎來了世界各國與新中國建交的熱潮,極大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確立了以中國為一極的大國外交關係新格局,為中國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

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結束了長達30年之久的不正常狀態。這是在美國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斷交、廢約和撤軍」建交三原則情況下取得的成果,是兩國關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不僅揭開了兩國關係的新篇章,而且對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30年來,在兩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美關係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中美關係的戰略意義和全球影響更加突出。

市民在深圳市鄧小平畫像前的廣場上休閑。1979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創辦經濟特區的決策,以創辦經濟特區為標誌,中國的對外開放邁出了重要步伐。

六、實行改革開放政策

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迅猛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在各個領域影響了世界發展進程。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到2008年7月底,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逾8000億美元。30年來,中國GDP始終保持年均9%以上的高增長,迄今,經濟總量躍至世界第四位,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從上世紀末起,一些中國企業紛紛在海外上市,一些中國企業在國外建廠、生產和銷售,一些中國企業兼并國外公司。這些都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在亞洲經濟危機中,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在時下的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投入4萬億元人民幣拉動內需,並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注資,這些都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稱讚,充分表明中國正在融入國際經濟,成為在世界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國家。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自此,「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針在香港正式實施,歷經一百五十多年殖民統治的香港進入歷史新紀元。

七、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香港和澳門回歸是對世界和平與進步事業的重要貢獻。

2007年12月20日,澳門特區政府在金蓮花廣場舉行隆重升旗儀式,慶祝澳門特區成立8周年。

香港和澳門是中國的神聖領土,近代以來,相繼被英國和葡萄牙殖民者霸佔。

1982年9月,鄧小平同志提出按「一國兩制」原則收回香港。我國政府於1984年12月、1987年4月分別與英國和葡萄牙政府就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簽署聯合聲明,為港、澳回歸祖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在香港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

與此同時,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莊嚴的儀式上宣誓就職。自此,「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針在香港正式實施,歷經150多年殖民統治的香港進入歷史新紀元。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順利回歸中國。

  八、倡導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江澤民關於國際政治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的倡議對國際關係產生了深遠影響。

2000年9月召開的由150多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的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是聯合國發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江澤民主席出席會議並在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倡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江澤民以「建立新秩序、開創新世紀」為主線,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我國關於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張,倡導國際政治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江澤民提出積極推動南南合作,強調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是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為此提出四點主張:真誠友好,平等相待;加強協調,密切配合;挖掘潛力,取長補短;團結一致,共創未來。中國的積極努力促進了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協作。在中方倡議下,安理會“五常”在千年首腦會議期間舉行了歷史上的首次會晤。會上,江澤民提出了“五常”之間應遵循的四項原則,即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擴大共識、求同存異,加強溝通、密切協調,顧全大局、促進合作。


二○○五年九月十五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了聯合國成立六十周年首腦會議,並發表了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重要講話。

九、全面闡述「和諧世界」理念

胡錦濤提出的「和諧世界」理念,正在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正確處理國際事務和國際關係的廣泛共識”。

2005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參加雅加達亞非峰會發表講話時提出,亞非國家應“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同年7月,胡錦濤出訪俄羅斯。在《中俄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中,「和諧世界」這一全新理念第一次成為國與國之間的共識。同年9月,胡錦濤在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講,全面闡述了「和諧世界」的深刻內涵。

2007年10月,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我們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此,應該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在國際關係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十、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

中國人民履行了對國際社會的鄭重承諾,贏得了國際社會高度評價,極大地擴展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2008年8月8日至24日,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在北京召開。來自204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奮力拚搏,書寫傳奇,在全球矚目的奧運競技場上實現自己的光榮與夢想,共同譜寫了一曲「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樂章,鑄造奧林匹克運動新的里程碑。

北京奧運會開幕以來,中國人民以極大的熱情歡迎各方嘉賓。來自世界五大洲的近90位國際政要齊聚北京。各國各地區運動員牢記「更快、更高、更強」的格言,奮勇拼搏,公平競爭,挑戰自我,體現了高超的競技水平和良好的體育精神。北京奧運會弘揚了團結、友誼、和平的奧林匹克精神,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見證和參與的國際體育競賽和文化交流的盛會,廣泛地促進了中國同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的交流合作與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現代秘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