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當時國內的氣氛怎麼樣?在軍隊內部和老百姓當中,都做好了這種作戰的準備嗎?

孟照輝:當時還是秘密的,不光是軍隊本身執行任務。其他的部隊都不知道,社會上更沒宣佈。就連朝鮮也不知道。中央當時有一個指示:不要給朝鮮說我們有出兵,先不要講。

記者:為什麼不願意告訴朝鮮?

孟照輝:一是從戰略上保持我們戰爭上的突然性,爭取更大的主動。另一個方面,不把我們出兵的意圖告訴金日成,以免讓他們產生依賴情緒,影響他們作戰。所以就只給我國駐朝鮮大使講了。

記者:今天回頭去看,當時中國無論是從戰略還是戰備上,做好了足夠的準備來參加這樣一場戰爭了嗎?

孟照輝:很難說。沒有這個方面的準備。最開始去的是四個軍,三十八軍、三十九軍、四十軍,四十二軍。要去朝鮮作戰是8月份才給部隊講,他們沒這個思想準備。社會上也不知道,都是秘密的。

記者:後來就流傳了一個說法,說很多志願軍到朝鮮時是穿著夏裝去的,後來打仗了凍傷特別嚴重?

孟照輝:凍傷比較嚴重的是十九兵團。第一次戰役主要在西線作戰。後來想要改變當時的戰場形勢,到東線作戰。東線方面咱們還沒部隊,但是敵人已經到了東線的惠山鎮,我們必須派兵去,就從南方調了十九兵團。南方部隊冬裝比北方部隊的要單薄,所以有些士兵穿得比較單薄。但是並不是穿著單衣進去的,誤傳了。

記者:那凍傷到底有多嚴重呢?

孟照輝:凍傷占戰傷一半以上。有一個連隊冬天是在長津湖地區作戰,越過湖邊的時候,都展開戰鬥隊形進攻。後來打掃戰場的時候,這個連隊呈戰鬥隊形,凍死在冰面上了。

記者:隨著不斷有史料公開,關於那場戰爭還有各種各樣的疑問,比如說有的人也提出觀點說,抗美援朝可以避免的,並不見得是中國當時唯一正確的選擇?

孟照輝:有一個人寫文章,提出了這樣問題。(指1999年《隨筆》雜誌第6期,刊登的署名袁唏撰寫的《真相》一文)

記者:您不同意?

孟照輝: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我們抗美援朝的原因很簡單。毛主席說,如果不是美國侵略朝鮮到達我們鴨綠江邊,如果美國不派第七艦隊佔領台灣,我們不會與美國軍隊作戰的。美國軍隊實行侵略了,我們只好舉起反侵略旗幟,保家衛國。

韓戰一爆發,杜魯門就宣佈派第七艦隊到台灣海峽活動,阻止解放軍進攻台灣同時派空軍和海軍駐紮在台灣,這不是干涉中國內政嗎?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國領土主權受到侵犯的時候,不打行嗎?那只有三條路,一是不抵抗,退讓到像蔣介石一樣,日本人打過來了以後,一直退讓到半個中國沒了。二是完全走汪精衛那條路,投降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剛剛站起來的新中國能走上這條路嗎?

記者:既然是保家衛國,為什麼不用解放軍的名義,而要用志願軍的名義來出兵朝鮮?

孟照輝:這又是個戰略問題了。首先,美國已經採取戰爭行動,但是沒有公開宣戰。志願軍即支援組成的部隊,帶有人民群眾性質的,不是國家性質派的。這是從正常的戰爭性質來講。其次,我們以志願軍名義支援,朝鮮人民也好接受。另外,這樣也能挾制美國不敢擴大戰爭。因為我沒給你宣戰,你也沒給我宣戰,可是你侵犯我了,你侵犯我,我用這個形式來對抗你,你們沒有理由向我宣戰。美國韓戰,一直想把戰爭擴大到中國,他都沒敢,他從政治上站不住,這裏頭它政治含義比較深。

毛岸英

毛岸英之死

  毛岸英犧牲的檔案是我收的,向中央發的電報我也看到了

旁白: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行列里,有一位特殊的戰士,他就是毛澤東年僅28歲的兒子毛岸英。出於安全考慮,組織上對志願軍入朝的一切行動嚴格保密,毛岸英入朝更在保密範圍之內。但是僅僅在入朝作戰一個月後,毛岸英就在敵機轟炸中犧牲了。對於毛岸英之死,歷史上爭議不斷。

記者:您到朝鮮之後,知道毛岸英也是志願軍當中的一員嗎?

孟照輝:知道。

記者:怎麼知道的?

孟照輝:他犧牲以後我才知道的。毛岸英犧牲時,我正在去志願軍總部的路上,到了總部就聽到了。毛岸英和另外一個叫高瑞欣的參謀,在敵人轟炸時犧牲了。但是我沒見過毛岸英,只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兒子。

記者:志願軍之間怎麼看這個事呢?

孟照輝:志願軍總部知道的人也不多。只是總部幾個少數人知道,都非常惋惜、痛惜。

記者:是故意只讓少數人知道,還是當時戰爭情況下不允許?

孟照輝:戰爭情況下,不允許大規模地對犧牲同志有集體性悼念活動。當時白天不能行動,晚上才能作戰,部隊調動、老百姓生產都是夜間。

記者:毛岸英他作為國家領導人的兒子,來到了朝鮮戰場上,而且是一名普通戰士的身份,您怎麼看待毛主席的這個決定?

孟照輝:是很令人欽佩的一個舉動。據我聽說,毛岸英是主動申報要求入朝參戰當志願軍的。他在蘇聯學習過,而且參加過蘇聯的衛國戰爭,懂俄語,彭總(指彭德懷)身邊也需要這樣一個人,就把他帶去了。

記者:可是這麼快,這麼年輕就犧牲了。

孟照輝:戰場上很難說的,是不是?彭總也幾次遇險。

記者:有一種說法說,毛岸英是為了保護彭德懷犧牲的,有這種可能性嗎?

孟照輝:各種說法都有,有的戲劇化了,有的說是美國空降武裝特務把毛岸英綁架走的。

記者:對,確實有說是麥克阿瑟要綁架他。

孟照輝:這都可笑,編劇本也不能這樣編法,對於中央人物,從研究歷史來講,不能夠這樣虛構。

記者:還有一種說法是,是彭德懷沒有聽毛主席轉移司令部的命令,導致毛岸英犧牲。

孟照輝:這又給彭德懷扣上屎盆子了。毛主席確實有一個電報告訴志願軍總部,說有消息說美國要派飛機在朝鮮北部投放武裝特務,你們要注意捕捉特務。電報並沒有說轉移司令部,要轟炸司令部。說這種說法的人都是捕風捉影,當時毛岸英犧牲的檔案是我收的,向中央發的電報我也看到了,我看到了他是怎麼犧牲的。

記者:毛岸英犧牲之後,這個消息怎麼傳達給毛主席呢?

孟照輝:這個電報發給北京了,我聽說,首先看到的是周總理,總理扣下了,一個月後才告訴毛主席。

淡化歷史?

  我有這個同感,但是問題不是那麼嚴重

旁白:從1950年至1953年我軍共發動了六次戰役,在中美軍隊武器裝備差距甚大的情況下,一路收復清川江,平壤,逼美韓軍隊撤至三八線以南。1953年7月27日,中美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5年以後,1958年2月19日,中朝兩國政府發表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年內全部撤出朝鮮的聯合聲明。當年10月26日,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

記者:當時中美雙方在裝備上的差距有多大?

孟照輝:敵人的飛機最多的時候1800多架。我們從1950年入朝到1951年6月,既沒有飛機,也沒有坦克。1951年6月後,我們有了幾百架飛機,占的比例是人家的三分之一,敵人有1500多輛坦克,我們就幾百輛。

記者:那半年多的時間,我們是靠的什麼裝備?

孟照輝:就是一般的、少量的炮兵。

記者:所以用小米加步槍形容那時候的裝備一點都不過分?

孟照輝:不太過分。抗美援朝時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裝備差不多。敵人瘋狂到什麼程度?他們的飛機是晝夜不斷,特別是白天,即便它發現一個小目標,發現我們一輛車,也打。老百姓做農活,也打。所以白天都不能行動。人家是全天候的,我們只是半天。

記者:1951年時聯合國曾經提出過停火。既然我們實力有限,為什麼在當時沒有接受這個停火的協議?有人說這可能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孟照輝:停戰是敵人退到「三八線」後,由敵人提出來的。但我們已經看清了這是敵人在耍陰謀:就是要爭取喘息的時機,等著把他的殘兵敗將整理好了,佈置好了,再發攻。而且從戰後整個情況來看,這是真實情況。

記者:戰爭終於在1953年的7月27日暫時告一段落。但到1958年撤軍,為什麼中間隔了這麼長的時間?

孟照輝:這個問題很複雜。當時的停戰協定沒有解決撤軍問題,把它留到了1954年在日內瓦開的高級政治會議,在16個國家參加的這次會議上,美國提出朝鮮統一以後要實行選舉,就是說,北韓要實行它的憲法。此外,他要求志願軍先撤軍,聯合國軍等到朝鮮成立聯合政府以後再撤。這怎麼能接受呢?結果,沒有達成統一意見就散會了。志願軍也沒撤,直到1958年主動撤退。

記者:您在撤軍以後,又回過朝鮮嗎?

孟照輝:沒有。

記者:想去看看嗎?

孟照輝:想去。現在沒有這個機會了。

記者:和其他戰友是否有聯繫?

孟照輝:我回國以後,主要搞抗美援朝研究,都會跟他們聯繫。

記者:回望那場戰爭,您和您的戰友是一種什麼心情,是保家衛國,無怨無悔?還是說也會感嘆中國人為此付出了太大的代價?

孟照輝:感嘆付出代價是咱得承認的,付出了代價,很大的代價。但是並沒有什麼埋怨情緒。作為一個志願軍來講,每個人都有這種感覺,我履行的是愛國主義、國際主義。能參與這樣的使命,是光榮的,是值得的。

在今天朝鮮的志願軍陵園裏雜草叢生。在朝鮮,中國曾經參戰的痕迹也被淡化,有中國人覺得心裏不公平,或者感到受了傷害,您會怎麼覺得?

孟照輝:我有這個同感,但是問題不是那麼嚴重。兩年前,我們有戰友到朝鮮去還專門到各個墓地上看看,還是不錯的。有的地方可能不行。因為烈士陵園不止是一個兩個。

記者:您如何總結自己的1950年?

孟照輝:我能夠參加這場戰爭,感到非常榮幸,因為我履行了保家衛國的義務,也履行了國際主義義務。

記者:又是如何評價中國的這六十年?

孟照輝:我想用當年外電評論抗美援朝的勝利來說。當年外電評論:抗美援朝取得勝利以後,東方睡獅醒來了。我們現在經過了六十年的建設,我們這頭雄獅,不光是醒來了,而且正在發揮他的威力。




現代秘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