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澤東和陳毅(資料圖)
陳毅元帥一生寫過許多詩,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手莫伸》。詩云:「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第二想到黨培養,無黨豈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無人民豈能活?第四想到雖有功,豈無過失應慚怍。」作為開國元勛,革命勝利後,首先想到的是「不忘本」,可見「不忘本」的重要。
其實,細細品味陳毅元帥的這首詩,就不難發現,「不忘本」之後的「三個不忘」,無論是「黨培養」,還是「衣食住」、「雖有功」,也都是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來強調「不忘本」的,都是「不忘本」的延伸和補充。可以說,陳毅元帥在《手莫伸》中所強調的其實就是一個問題:不忘本——勝利後的共產黨和黨的幹部不能忘了老百姓。
何謂本?「本」者,草木之根也。沒有根,花草樹木就無以生存。同樣,一個人缺了根本,就不可能健康地生活。「第一想到不忘本」這一生存哲理,是陳毅將軍在親身經歷過殘酷的戰爭生活中體驗總結出來的。
陳毅(資料圖)
把「不忘本」擺到第一位,是因為老百姓作為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基本因素」實在是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1936年,陳毅在贛南三年游擊戰爭期間,歷盡艱苦和磨難。在「嘆缺糧」,「野菜和水煮」、「三月肉不嘗」的惡劣環境下,是人民群眾捨命相助,軍隊才得以堅持下來,並最終取得了勝利。於是,便有了陳毅元帥的另一著名詩篇《贛南遊擊詞》,有了詩中的那個名句:「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鬥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在陳毅元帥的心目中,人民群眾的支援是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人民群眾是黨的組織和軍隊的再生親父母,要保持革命軍隊的力量強大和不敗,完全依賴於人民群眾。
正是因為有了把人民群眾當成「重生親父母」這一定位,陳毅才會對人民群眾有那麼深厚的感情。眾所周知,1949年5月,上海解放。駐上海的大批解放軍,夜宿街頭不住民宅。這感天動地的一幕何來?從最近解密的資料得知,這是陳毅元帥送給上海市民的一份「見面禮」。為了讓上海百姓不會因解放軍的進駐而受到打擾,為了不因解放軍的到來而影響市民的正常生活,在部隊進駐上海之前,時任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司令員的陳毅下達命令:軍隊進城後,在沒有找到營房之前一律睡馬路。解放軍露宿街頭的生動一幕,是陳毅對人民群眾的回報,更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對人民群眾的厚愛。
陳毅(資料圖)
陳毅元帥不忘本,不但體現在部署千軍萬馬露宿街頭不擾民的「大劇目」上,還體現在許多「報恩還債」的「小節目」上,「還游擊債」就是其中之一。1960年七千人大會期間,當年贛粵邊游擊區大余等縣的負責人去看望陳毅。陳毅一見大余縣縣長,就急著說:「你記得回去時替我帶去200塊錢還債。」見縣長發怔,陳毅便講了當年欠下「游擊債」的情形:1936年贛南遊擊戰期間,陳毅到陳丕顯他們的棚子裏落腳,而這棚子就搭在周大嫂屋背後的山坳上。端午節那天,周大嫂給住在棚子裏的首長們送來一籃子贛南米粽子。陳毅要記下大嫂的名字,可周大嫂說山裡女人沒名字,於是陳毅給起了「周藍」這個名字。幾十年過去了,周大嫂在當年那麼艱難的情況下給部隊送粽子這件事陳毅元帥一直不忘。講完了欠債的原委,陳老總認真地對縣長說:「這個債一定要還。共產黨是講信用的。有借有還。」這位縣長回去後經過一番查找,終於將錢送到了周藍的手裏,並按有關規定落實了周藍的有關待遇。陳毅得知後,竟然高興地念起了《贛南遊擊詞》。
什麼叫「不忘本」?從陳毅元帥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我多少有些感悟。所謂「不忘本」,說得通俗一點兒,就是不要忘了自己是打哪兒來的,勝利是怎麼取得的,天下是怎麼坐得的。作為執政黨的幹部,要深知今天的一切都是人民給的,失去人民群眾將會一無所有。所以,共產黨人要知人民救命之恩以忠誠相報、知人民養育之恩以服務相報。更重要的是,這種回報是長期的、無條件的,永遠沒有止境的。 原因只有一個:「若無人民豈能活」?
現代秘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