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緬懷誓死保衛國家的抗日英烈。
內地最新戰爭題材電影《八佰》定於8月21日上映,並於早一星期做了試映場。內容講的是中國抗戰時期,1937年淞滬會戰其中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了四天四夜。電影獲得甚高的關注,還有一些於預告片中也出現過的鏡頭,有些史詩式的畫面,也引起不少歷史受好者議論。
於中國的抗日戰爭史上,前後爆發過兩次淞滬會戰—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以及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也叫作「第二次淞滬抗戰」,第二次的淞滬會戰,規模及慘烈程度,都比1932年的那次大得多。
1932年淞滬抗戰,日軍傷亡約3200人,其中陣亡800人左右。而1937年的淞滬會戰,僅10月一月內,日軍陸軍陣亡人數就達10821人。整個會戰,日軍參戰步兵聯隊傷亡總數甚至超過編制人數。
至於當時有德國軍事顧問支援的中國國民革命軍(德國、日本及意大利到1940年9月才成立軸心軍事聯盟),傷亡更為慘重,人數超過編制也非常普遍。據史料文獻記載,以《八佰》主角謝晉元「八百壯士」所屬的第88師為例,是最早投入淞滬戰場的部隊,從8月13日到11月13日打足全場。期間先後補充兵員六次,總數達5200餘人,補充部隊有時甚至整個營直接補入,當時 524團1營,就是以湖北保安第5團1營補充。
可見,1937年淞滬會戰有如血肉磨坊,中日雙方不斷消耗對方軍源。當時,日本擁有完備國家補給體制,也有強大軍事工業,讓他們一直保持動力。至於中國國力羸弱,淞滬會戰的慘烈,軍力亦幾乎消耗殆盡。當時,剛剛訓練好的國軍「德械師」,也因為基層軍官和老兵損失殆盡,戰力全無,最終導致首都南京無力固守。
《八佰》電影中「八佰壯士」所堅守的四行倉庫,並非當時淞滬主戰場,也並非淞滬會戰撤退前最後的據點,這場的戰事意義在於,他們抵住日軍多番進攻下,掩護國軍第88師等向西撤退。
為了大部分國軍撤退,一個營堅守四行倉庫。由最高指揮官謝晉元的「殊死報國,誓於四行倉庫共存亡」的誓言,到楊瑞符明知有可能與他的部下全部犧牲,卻說:「大敵當前,男兒自應以死報國」,還有楊惠敏所送至四行倉庫的中華民國國旗在屋頂升起等等事例。這場保衛戰,最終振奮了因為淞滬會戰令一度受挫的中國軍民士氣。過程中的種種,也成為國軍宣傳的素材。
對於當時國軍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來說,由於四行倉庫與上海公共租界只相隔一條蘇州河,四行倉庫戰事的意義在於,希望劇烈的會戰展現西方世界面前,進一步吸引國際社會注意,為中國抗戰帶來實質的國際支援,卻事與願違。
國軍當時宣稱的「八佰壯士」,其實只是一個加強營,不是團,以為迷惑日軍。實際上,他們僅是88師262旅524團第一營。第一營最初有接近八百人,但經淞滬會戰的消耗,參與堅守四行倉庫的官兵只有四百餘人。中國女童子軍楊惠敏從四行倉庫帶回的人員名單有八百個人名,因此被稱為「八百壯士」,但名單數量其實是為了嚇阻日軍而偽造的。
再根據各種戰史資料分析,向四行倉庫進攻的日軍並非日軍陸軍某個師團,而是海軍下轄的海軍陸戰隊。據日軍海軍陸戰隊的檔案《閘北進撃戦》記錄,只提到27日凌晨4點30分開始向閘北進攻,先後佔領鐵路管理局和中央造幣廠,至27夜間日軍將倉庫周邊建築全部佔領,倉庫徹底成為孤島。
28-31日間,日軍並無攻擊記錄,只提到曾向最後駐守倉庫的國軍發出勸降通告,未被理睬。直到31日凌晨0點(因時差問題,日方記錄時間為1點),日軍砲擊倉庫,凌晨2點再向倉庫攻擊,十分鐘後,日軍完全佔領倉庫。
對照中方親歷者記錄,如四行倉庫第1營營長楊瑞符日記,過程基本是吻合的。據楊的日記記載,27日是兩軍交戰最激烈,包括尹排長率士兵十餘人,從樓頂向牆根處的日軍投下迫擊砲彈2枚及手榴彈數枚。
到31日凌晨0時,四行倉庫守軍收到向公共租界撤退的命令,途中楊營長被日軍機槍擊中左腿重傷,送院治療。這也充分說明租界不希望受戰事影響,請求或施壓要求國軍撤退。當時,租界方面答應謝晉元率部可經租界撤至滬西與主力會合,但沒想到他們不但將八百壯士繳械,還一直後被軟禁在租界(租界方面要這樣做,是因為日軍威脅,如果讓他們離開就會入侵租界)。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爆發,日軍進入租界,他們就此成為日軍戰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