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瑞典文學院昨日宣布,美國女桂冠詩人路易絲.格呂克(Louise Gluck)獲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她從神話和經典素材吸取靈感,以童年和家庭生活作為創作主題而聞名。
瑞典文學院說,現年七十七歲的格呂克「以帶有樸素美的、清晰的詩意聲音,讓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格呂克以詩集《野鳶尾》(The Wild Iris)於一九九三年獲普立茲詩歌獎,並於二○一四年以詩集《貞潔之夜》(Faithful and Virtuous Night)奪得國家圖書獎。二○一五年,她獲時任總統奧巴馬頒發國家人文獎章。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馬爾姆說,他在公開宣布得主前,已經與格呂克通過電話,格呂克得知獲獎時很驚訝。格呂克並非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不過據報道,在公布獲獎人不久前,她在博弈網站的賠率驟降。
歷來第16位得獎女作家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奧爾松對於格呂克「至少在美國境外」較不出名,且作品沒有被翻譯成許多其他語言感到惋惜。她是諾貝爾文學獎過去十年來第四位女性得主,且是一九○一年文學獎首度頒發以來的第十六位得獎女作家。
據瑞典文學院稱,格呂克「尋求普遍性,她從神話和古典圖案中吸取靈感,呈現在她的大部分作品中」。學院說,一九八五年發行的《阿基利斯的勝利》(The Triumph of Achilles)和一九九○年出版的《阿勒山》(Ararat)詩集以「近乎殘酷而直接的畫面,處理痛苦的家庭關係」。格呂克的寫作題材也觸及重大改變和重生,在詩作《雪花蓮》(Snowdrops)中,她描述冬天過後生命奇迹般回歸。
格呂克一九四三年出生於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從小就喜歡讀詩,十三歲開始寫詩投稿,高中畢業後進入莎拉勞倫斯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但因嚴重精神性厭食症輟學就醫,沒有完成學業。之後她持續接受心理分析治療,聽從醫生建議把所思所感化成文字,並回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學業。一九六八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很快就被公認為美國當代文學中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二○○三年榮膺美國桂冠詩人(由美國國會圖書館自一九八五年開始設立的一項榮譽頭銜,每屆任期一年,也可連任),二○○四年應聘耶魯大學駐校作家,教授創作至今。
格呂克已出版十二本詩集,她的詩精準且敏感地描繪孤獨、家庭關係、離婚及死亡。她着迷於生活的偶然性與大自然不斷變化的狀態,其詩歌善於對心理隱微之處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強的自傳性,後來的作品則通過人神對質,以及對神話人物的心理分析,導向人的存在根本問題,愛、死亡、生命、毀滅。
《野鳶尾》寫盡憂傷無助
台灣小說家蔡素芬在facebook表示,當年台灣出版《野鳶尾》後,她讀完詩集後寫了一段書介,「憂傷、無助,對生命充滿質疑,在質疑中又有對自然生命的遞嬗妥協。」她認為格呂克以兩個月的時間,集中書寫對自然界變化的傷感、對造物主的詰問,藉對神的質疑提出對人世光明與晦暗衰敗現象的不平之鳴,既為萬物悲,也為生命的終將消失感到無奈。
瑞典文學院去年頒發兩座文學諾獎,包括補頒二○一八年的文學獎。文學院二○一八年因捲入性騷擾、利益衝突等醜聞而停頒文學獎。諾貝爾獎得主的獎金今年提高至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八百七十二萬港元)。今日將揭曉和平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