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出事了。

內地市場監管總局宣布,對阿里巴巴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人民日報》也發表評論,指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對阿里巴巴 (9988) 「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二選一即即要求商戶在簽訂合作關係時,需要同時放棄與特定對手合作),要為中國互聯網領域加強反壟斷監管,規範行業秩序、促進平台經濟長遠健康發展。

其實早在12月1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已首次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政治局出手,顯然是動真格了。最高決策層發了聲,其他人也無謂上訴了。

當時外界理解中央要 「敲打」金融科技巨頭,重塑監管權威,希望企業和資本能夠順應國家雙循環的戰略調整,推動科技創新和內循環,而非避開監管「割韭菜」。大型金融科技企業今後不可能再游離在監管之外,從而實現野蠻成長。

中央今次高調立案調查阿里巴巴集團,觸發點相信是始於10月24日,當時在螞蟻集團上市前夕,中央要加強監管互聯網金融,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在2020外灘金融峯會的主題演講中出招,指現今的金融體系,是工業時代的產物,今天的銀行延續的還是「當鋪」思想,抵押和擔保就是「當鋪」。馬雲這一番話,將整個傳統金融行業置於對立面,引發中央各監管部門重大迴響,紛紛發言指責,強調金融科技並沒有改變依靠信用、使用槓桿的金融本質。

阿里巴巴推出的餘額寶、花唄、借唄、相互寶等產品,被視為鼓吹年青人先使未來錢、借貸消費,償還不到的話便要付高息。而且將花唄及借唄債權證券化,反覆製造重大槓桿效應,更是將原本只有數十億的債權,轉化成為數千億元的高風險資產。最後,螞蟻集團IPO被緊急叫停。

谷歌、蘋果、臉書、亞馬遜全受調查。當前,全球反壟斷執法持續收緊。在海外,谷歌、蘋果、臉書等跨國大企業都陸續遭遇反壟斷審查,歐盟也計劃對亞馬遜提出反壟斷指控,指控亞馬遜濫用其平台上的商家數據。它們今年的股價表現,基本上都跑輸納斯達克指數。

二選一詳情是什麼?

近年電商平台創造的「雙11」及「6·18」購物狂歡節前,「二選一」的話題都被熱議。商戶只能將產品二選其一,如你將產品放在天貓雙11售賣,便不可以放在京東618。今年10月,京東對天貓的「二選一」展開訴訟,京東起訴稱,2013年以來,天貓不斷以「簽訂獨家協議」「獨家合作」等方式,要求在天貓商城開設店鋪的服飾、家居等眾多品牌商家不得在京東商城參加促銷活動、不得在京東商城開設店鋪進行經營。最高人民法院二審認定,北京市高院對此案有管轄權,駁回天貓上訴。

現實中「二選一」只是個俗稱,其實不僅有「二選一」,還有「三選一」甚至「N選一」。商家指出,今年以來,線上平台越來越霸道,「二選一」出現兩個新特徵。第一,其危害和波及程度加大,受影響的商家規模從部分品類擴展至全部種類的商品。

第二,線上平台利用技術,阻礙消費者搜索某些品牌。流量限制等新技術手段,使得受損害商家難以保存證據。限制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以及商家的選擇權。

最近,互聯網巨頭企業又相繼投入大量資源,企圖利用海量數據、先進算法和雄厚資本,研究如何拿下社區的生鮮團購。在購物、打車、外賣之後,買菜幾乎成了互聯網的又一個風口。有分析認為,如果連民生中最重要的食糧,也被大型互聯網集團支配,這是危險的現象,難怪中央也察覺不對勁,開始大力插手監管。

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促進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壟斷扭曲資源配置、損害市場主體和消費者利益、扼殺技術進步,加強監管「二選一」,打擊限制消費者知情權,以及商家的選擇權,是合理的。

當社會不斷進步,當然不能抹煞大型超市及網購所製造的購物便利,他們打敗了小店,也是消費者選擇的結果。商家將商品放在線上平台或在超市上架,願意付出加盟費、進駐費或推廣費,也必定相信有其價值所在。問題是若利用本身的壟斷地位欺壓對手,便是另一回事了。

中央政治局發聲後, 阿里巴巴股價累跌26%, 新浪財經圖片

中央政治局發聲後, 阿里巴巴股價累跌26%, 新浪財經圖片

阿里巴巴受查消息一出,股價今天急插,在香港半日市大跌8.1%,收報228.2元。由10月30日309.4元歷史高位計,下跌了26.2%,但相信在一月高位227.4元有初步支持。

阿里巴巴股價能否企定,就要看管理層的調查力度有多大了。




尚風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