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至今,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點也是大約萬三至萬五元左右。近年,大學畢業生求職更難,起薪點更是沒有多大升幅。若扣除通脹,實際起薪點可能是不升反跌。這現象也證實了學歷通脹的實際存在,教育與就業息息相關,兩個政策局要好好檢視,調控學額,保持大學畢業生在職場競爭力。
  首先,近二十多年來,香港愈來愈多大學湧現,不少專上院校也轉為大學,為香港培養出每年大約萬八名大學畢業生湧入職場。二十年前和後的比較,擁有大學生學歷的勞工供應明顯地大幅增加。假設需求不變,勞工供應增加,便令薪酬減少了。
  其次,政府推行副學士學位,令高級文憑的畢業生數量銳減。可是,副學士畢業生與大學畢業生的知識及生產力極為接近,極大部分升讀副學士課程的學生也是為了升讀大學的。加上有不少大學附屬機構營辦副學士課程,令副學士及大學課程極為接近,有時甚至是一樣的課、一樣的學習環境、一樣的書本、一樣的教授,自然會培養出極為接近的畢業生。極大程度來說,除專科學位外,其餘學科的副學士及大學畢業生有互為替代的作用,變相也增加了類同的勞工供應。假設需求不變,勞工供應增加,便令薪酬減少了。
  針對此問題,政府應從兩方面入手。針對大學畢業生數量增加的問題,政府要微調各學科的學額,以調控各學科的畢業生數量。政府有人力資源需求估算的預測,亦有不少行業已出現了持續性的供不應求情況。政府便應增加這些學科的學額,與未來職場的勞工需求配合。
  針對副學士與大學的關係,政府應更進一步清楚訂定副學士的定位、功能及角色。筆者一直主張應將高級文憑及副學士合併,強化當中職業教育、體驗式教育的比重,為未能升讀大學而要步入職場的學生做好培訓的工作。同時,亦將非常接近的副學士及大學課程分隔開,令兩者在職場上有所分別。
  最後,為應對香港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及學歷通脹的問題,政府應全額資助所有合資格學生入讀大學,及資助大學畢業生升讀碩士課程,從而鼓勵更多青年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加長其學習年期,提升競爭力,以回應知識型經濟體的香港。
  顏汶羽
  嶺南大學政策研究博士生、觀塘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