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第一期電子消費券發放後,市面一片熱鬧,我們彷彿又回到昔日充滿活力的香港。

消費券是自由黨繼上年派一萬元現金之後,另一獲政府採納的建議。今年初我於立法會重提建議時,回應的財庫局局長還表現得有保留,幸好後經各黨派共同反映,獲財爺採納在預算案內,始有今天這個大受市民歡迎的計劃出台。

事實上,消費券不僅可幫補市民日常使費,又可帶動不同行業及電子支付使用,實為政府德政。加上商戶積極推出優惠及奧運熱潮帶動人流和消費氣氛,我相信不少市民會「加碼」消費。

誠然消費券可即時帶動內需,刺激經濟,惟長遠之計始終需要讓各類經濟貿易交流活動復常。尤其香港屬高度外向型經濟體,經濟發展很大程度跟旅客、國際貿易和服務等相關。零售業銷售向來便有三分一來自旅客消費,其中內地旅客佔近八成,惟這年多以來,旅客絕跡,我們只能靠本地客源支撐。

對許多業界來說,現時最關注問題莫過於何時通關。近日變種病毒大有捲土重來之勢,內地一些城市與澳門重現確診個案,通關恐怕又要等待。

觀乎歐美多國正逐漸解封,容許已接種疫苗民眾恢復社交、旅遊等活動,嘗試與病毒共存。據報確診數字雖有回升,但接種疫苗者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卻大大減少,而他們的經濟發展似乎恢復可期。

作為一個國際都會,香港向來須與世界和內地接軌,始能維持競爭力。如要「清零」才可恢復往來,我們會否還要多等一年、兩年甚至更多年?長期閉關自守,香港會否被遠遠拋離?

當然凡事須謀定而後動,倘若外國證實「共存」做法可行,本港接種率又達七成的話,我們是否可考慮放寬通關條件?有關問題都需政府及早思量。

立法會議員(批發及零售界)
邵家輝




家輝講場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