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疫情帶動科技應用,連義工服務也不例外,有社福機構透露,疫境下義工登記人數下跌兩成,但義工服務不停歇,在防疫規定限制下,義工活動漸趨線上化,眾人利用視像通訊、直播等科技,遙距關心弱勢社群,為沉重的日常帶來慰藉,期盼疫情散去後能早日相見。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執行幹事蕭婉玲表示,疫情下義工登記人數、義工活動及籌款數字均錄得下降,當中義工人數比以往下降兩成,而活動則受限聚令等防疫規定限制而減少,因而衍生服務線上化的新趨勢,提到該機構在疫情初期,已邀請有心人士和企業資助防疫用品及上網設備,向有需要人士供應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或上網服務如Wi-Fi、上網卡等,並由義工上門進行教學,「長者都有facebook」。
  蕭指出,機構特別訓練義工的溝通能力,例如進行電話慰問及視像通話的技巧,希望服務使用者能感受義工的溫暖。她舉例,早前中秋節慶活動安排了長者和年輕義工通過視像製作月餅,亦有長者中心每周在社交平台直播例會,而該機構供學生參與的課後託管相關活動,如興趣班及補習班等也轉向線上化,原為SEN小朋友義教樂器和口技的Beatbox(節奏口技)達人奧德文(Desmond),疫情後更多在網上直播表演及教學。
  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及語言障礙的十一歲男孩劉竣安,去年在母親劉太帶領下,與六歲妹妹劉鎧儀開始做「KOL」義工。該「YOL青少年意見領袖培訓計畫」為青少年提供網絡主播課程,並安排他們透過視像與長者聊天,其後構思和拍攝短片予長者觀看,竣安和家人為長者拍攝一系列的教學影片,包括手指操、護脊操及日文等,部分更是他親自剪接和後製。劉太樂見兒女自信增強、社交能力亦有顯著改善,「長者反應好好,子女也開心。」
  YMCA今午舉辦「YM Volunteer」義工獎勵計畫頒章禮,表揚七百位過去一年平均每月均有參與服務的義工,當中最年長獲獎義工為一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