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對「文革」和「六四」定性有何微妙變化?

博客文章

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對「文革」和「六四」定性有何微妙變化?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對「文革」和「六四」定性有何微妙變化?

2021年11月17日 13:21 最後更新:13:27

11月16日,官方新華社刊發了《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全文。《決議》中對歷來備受爭議的「文化大革命」和「六四事件」的定性,引發外界關注。

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

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

在「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章節中,《決議》提及文化大革命,中共定調為「十年內亂」「最嚴重挫折和損失」「教訓慘痛」。

文中關於「大躍進」和「文革十年」部分的描述為:

「遺憾的是,黨的八大形成的正確路線未能完全堅持下去,先後出現『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等錯誤,反右派鬥爭也被嚴重擴大化。面對當時嚴峻複雜的外部環境,黨極為關注社會主義政權鞏固,為此進行了多方面努力。然而,毛澤東同志在關於社會主義社會階級鬥爭的理論和實踐上的錯誤發展得越來越嚴重,黨中央未能及時糾正這些錯誤。毛澤東同志對當時我國階級形勢以及黨和國家政治狀況作出完全錯誤的估計,發動和領導了『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毛澤東同志的錯誤,進行了大量禍國殃民的罪惡活動,釀成十年內亂,使黨、國家、人民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教訓極其慘痛。一九七六年十月,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

《決議》指十年文革教訓極其慘痛。

《決議》指十年文革教訓極其慘痛。

外界關注近年中共黨史對於「文化大革命」定性有所變化,相比2020年前的中共黨史,2021年版中共黨史不再將「文化大革命的內亂」單獨成章,並且在措辭方面也更加強調在這期間取得的成就。

2021年4月,中共推出「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在系列會議中,強調「1949年至1976年文革結束的27年,是中共艱苦奮鬥、發憤圖強、積極探索,取得偉大成就的27年。盡管這一時期充滿艱難曲折,甚至遇到重大挫折,但總體上是在探索中前進、在曲折中發展,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

1989年六四事件。

1989年六四事件。

《決議》在「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章節中提及六四事件,中共定調為「國際敵對勢力支持煽動的嚴重政治風波」。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由於國際上反共反社會主義的敵對勢力的支持和煽動,國際大氣候和國內小氣候導致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我國發生嚴重政治風波。黨和政府依靠人民,旗幟鮮明反對動亂,捍衛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維護了人民根本利益。」

外界觀察中共近年在六四事件定性上的措辭早已有了微妙變化。

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時,中共對其定性是「政治動亂」和「反革命暴亂」。

在2018年出版的《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記》中,「六四事件」的定性為「反革命暴亂」。

而在今年7月1日中共官方推出的《中國共產黨簡史》,也維持了對1989年六四事件是「反革命暴亂」的定性。

與改革開放40年大事記及《中國共產黨簡史》對比,此次《決議》定性並沒有強調「反革命暴亂」。將之定調為「國際敵對勢力支持煽動的嚴重政治風波」,突出了「國際敵對勢力」的角色。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又到拜山祭祖的清明時節,廣東、廣西和海南三省因地緣及文化習俗十分相似,而被網民戲稱為「華南F3」。而三地特種兵式跋山涉水的「硬核」拜山方式亦在網上爆紅,成為熱話。

華南F3民眾爬山祭祖(網上圖片)

華南F3民眾爬山祭祖(網上圖片)

然而近年來除了像以前一樣爬懸崖,漫山遍野找「祖先」之外,「華南F3」的民眾還動用了高科技,出動了無人機和機器狗,令祭祖更添科技感。

華南F3民眾爬山祭祖(網上圖片)

華南F3民眾爬山祭祖(網上圖片)

華南F3」民眾清明拜山似野外生存訓練

據內地媒體報導,「華南F3」的民眾每年清明拜山都被戲稱為「野外生存訓練」。據廣西南寧的韋女士透露,她的家族從3月3日就開始了掃墓祭祖活動,要祭拜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晚清。近期家人去翻修太奶的墳墓,該墳墓位於30米高的山洞裡,到達那裡需要攀爬十幾分鐘的懸崖。

華南F3民眾爬懸崖尋找祖先的墳墓(網上圖片)

華南F3民眾爬懸崖尋找祖先的墳墓(網上圖片)

當地民眾為祭祖從小被訓練爬山

韋女士也提到這種特種祭祖訓練從小就開始了,她自己從小就爬山,小時候也不害怕,父輩們會教授安全技巧,「在懸崖上踩得特別穩」。在她的家族裡,每個人都有豐富的爬山經驗,就算遇到懸崖「我阿叔能單手爬上去」。

無人機運送祭品(網上圖片)

無人機運送祭品(網上圖片)

動用無人機和機械狗減輕上山負擔

近年來,「華南F3」民眾的清明祭祖更添加了不少科技感。廣西來賓的韋先生稱,從2021年起,他開始用無人機幫助本村和附近的村民祭祖。韋先生所在的村子附近都是三、四百米的高山,老一輩人的墳墓都葬在山頂。為減輕村民上山的負擔,韋先生用無人機幫忙運送雞鴨魚肉等祭品上山,一般一趟能運五、六十斤。

機械狗運送祭品(網上圖片)

機械狗運送祭品(網上圖片)

也有人利用GPS找路 用科技改變拜山模式

除了無人機,機械狗也成為今年祭祖的好幫手。從網上曝光的影片,可見有人用機械狗運送祭品。由於山高路遠、林深密布,為防找不到祖墳,有人用手機上的運動軟件記錄上墳路線;還有人用上測量儀器,只要輸入坐標,機器狗就能跟隨GPS找到墳墓位置。令網友們紛紛感嘆:「科技改變生活。」

用GPS定位祖墳(網上圖片)

用GPS定位祖墳(網上圖片)

華南F3「二次葬」習俗:文化與環境因素使然

網上有人總結華南F3地區不少共同特點,包括彩禮低、重拜山、愛沖涼等,還有和喪禮習俗有關的「二次葬」,又稱「撿骨葬」。此習俗要求在先人過世三年以上,甚至更長時間後,將先人的遺骨撿出,放入金瓮之中,再選擇風水佳地,挑選良辰吉日進行下葬。

據了解,「二次葬」習俗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南方地區蟲蟻眾多,為了保護先人的遺骸不受蟲蟻侵害,故而有了二次葬的做法。而更重要的原因,則與嶺南文化的昌盛以及歷史上的人口南遷有關。南宋詩人陸游有一名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當年南遷的故人懷念故土,心中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叶落归根,將先人的遺骸遷葬回故土,於是逐漸形成了二次葬這一獨特的風俗。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