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是香港人常見健康問題,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代表、皮膚專科醫生盧景勳解釋,導致濕疹有三大原因。而從腸道入手,使用適當益生菌,是有效的治療方法。

濕疹是皮膚過敏性發炎毛病,主要成因如下 : 一、皮膚的角質層屏障受損,不少濕疹患者都有皮膚角質層先天性結構問題,令致敏原如塵蟎等容易進入皮膚,刺激免疫系統,引致發炎;二、皮膚發炎,免疫系統過度活躍,製造許多發炎因子,刺激皮膚角質層;三、身體免疫系統的情況,免疫系統細胞70%在腸道之內,如果要調整免疫系統,腸道是主要的切入點。

很多系統性研究發現,懷孕婦女若服用合適益生菌,可減輕嬰兒患上濕疹及出現其他敏感,。「世界過敏組織」(The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曾於2015年發表指引,建議孕婦及初生嬰兒考慮在健康飲食外,攝取益生菌,以減低嬰兒日後患濕疹的風險。

治療濕疹比較複雜,上述三點導致濕疹的原因,又稱為「濕疹鐵三角」,針對性處理,可以有效緩解濕疹的症狀 : 第一點、皮膚角質層受損問題。患者須注重日常保濕,例如避免熱水洗澡,令皮膚油脂流失,洗手後宜塗上潤膚膏,加強保濕效果 ; 第二點、皮膚細胞發炎。患者可使用不同藥膏,或使用生物製劑,調整皮膚發炎情況。

不過,大家經常忽略是透過調理腸道,調整免疫系統失衡,這是濕疹成因的第三點。注意均衡飲食,以及配合優質的益生菌,便可針對改善。盧景勳醫生強調處理「濕疹鐵三角」缺一不可,三方面都需要顧及,才可以得到全面、系統性的治療。

近年很多研究,包括香港本地研究,都發現濕疹患者大多出現腸道失衡情況,他們細菌的多樣性一般較正常的人差。最新一項香港腸道微生物組學會的研究便發現,一些輕度到中度的濕疹患者,除了使用潤膚膏及抗炎藥膏外,若加上使用益生菌,八成濕疹患者病情於八星期明顯好轉。

此外,臨床研究亦發現一些益生菌菌株可以針對性幫助治療濕疹,例如「嗜酸乳桿菌 GKA7」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GKA7),以及「乳雙歧桿菌GKK2」( Bifidobacterium lactis GKK2)、「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等。

盧景勳醫生指出,不是所有益生菌都有效,目前在市面常用到的益生茵有三、四十種,選擇使用益生菌要特別小心。除了留意菌株選擇外,亦須注意益生菌標示的功效是否有研究基礎。他表示,高質素的益生菌能抗胃酸、抗膽炎,直達腸道,益生菌數目亦很重要,起碼需要超過100億。如能配合益生元、後生元等複合元素,亦能加强益生菌功效。

另外,除了不同症狀患者有普遍缺乏的菌株外,每個人分別缺乏的益生菌都有不同。未來趨勢將會追求更進階的個人化處理,即是先檢測患者腸道細菌,看看缺乏那種益生菌,再作針對的補充,以再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濕疹患者可以將糞便樣本,送去實驗室進行化驗,分析自己缺乏的益生菌,再作針對性補充。這方面的檢測和治療收費並不高昂,大眾一般能夠負擔。服用益生菌的濕疹患者亦可以在服用過程中作追蹤檢測,觀察現時服用的益生菌之治療效果,這可令患者更深入得知現階段欠缺哪種益生菌,為自己制定個人化的補充和治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