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機響起,實習員朱鼎科迅速翻譯了電報:松基三井噴油。電報機的那頭,油花飛濺中石油人的歡呼聲此起彼伏,電報機這邊,收到喜訊的朱鼎科和同事們也隔空加入到歡呼的人群中。

△松基三井安裝的烏德鑽機井架

更多相片

紀錄片《敢想敢幹的大慶人》:沉睡的大地蘇醒了……富有革命精神的大慶人,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苦幹、硬幹,有條件也上,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上……

△32118鑽井隊工人們在嚴寒中工作

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前夕,時任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提議把松基三井所在的大同鎮改名為大慶區。隨後,石油工業部決定將松遼盆地發現的出油構造命名為大慶長垣,發現的油田命名為「大慶油田」。從此,大慶這個響亮的名字,成了新中國石油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印記。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噴油,在場的人們歡呼雀躍。

紀錄片《「鐵人」王進喜》:當時,我們的王進喜同志的兩條腿都被凍腫了,但是他沒有畏縮,勇往直前。他和戰友們一起,終於戰勝了風雪嚴寒,氣概凜然地屹立在大慶荒原上,他被當地老鄉稱為「鐵人」。

△1963年大慶油田建成,石油工人在對一口油井進行試噴。

大慶油田從開始勘探到出油歷時四年,大慶也成為新中國工業發展的模範。您現在聽到的這段珍貴的歷史聲音,是被稱為「鐵人」的大慶工人王進喜,上世紀60年代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節目中對全國的石油工人介紹生產經驗。

△大慶會戰第一口井

王進喜:同天斗,戰勝了冬季嚴寒和夏天的連天大雨,井越打越快,越打越多;同地斗,戰勝了複雜地層,井打得好……

△鑽井工人王進喜因用自己身體制服井噴而家喻戶曉,被稱為「鐵人」。

解放前,中國年產原油僅10餘萬噸,石油基本上靠從外國進口。大慶油區的發現和開發,徹底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落後面貌,對新中國工業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963年11月17日,周恩來總理在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莊嚴宣佈:「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這一年,大慶油田形成年產原油600萬噸的生產能力,占同期全國原油產量的51.3%。

△大慶油田紀念郵票

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天不怕,地不怕,風雪雷電任隨它。我為祖國獻石油,哪裏有石油哪裏就是我的家……




老照片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