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內地已「社會面清零」,Omicron毒力小,不需要接種疫苗?張文宏引用英國病死率反駁這一觀點

博客文章

中國內地已「社會面清零」,Omicron毒力小,不需要接種疫苗?張文宏引用英國病死率反駁這一觀點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國內地已「社會面清零」,Omicron毒力小,不需要接種疫苗?張文宏引用英國病死率反駁這一觀點

2022年02月11日 07:00

今年正月初一晚上,張文宏醫生發布了一條微博,總結近期國內疫情。他寫道,國內雖然多地有散發甚至小範圍的聚集性病例出來,但也很快歸於平靜,一般稱之為「社會面清零」。

張文宏醫生微博圖片。

張文宏醫生微博圖片。

中國內地電影「春節檔」初一預售票房突破14億,很多外地醫生也紛紛回家過年。「只要沒有大規模的醫療擠兌,即使現在沒有特效藥,這個疾病完全在我們的掌控之中」。張文宏醫生如是說。

更多相片
張文宏醫生微博圖片。

張文宏醫生微博圖片。

春節假期後,內地也未有大規模爆发。

春節假期後,內地也未有大規模爆发。

張文宏醫生援引的英國衛生安全局公布的新冠病死率的數據。

張文宏醫生援引的英國衛生安全局公布的新冠病死率的數據。

網民解釋為什麼張文宏醫生引用英國的病死率。

網民解釋為什麼張文宏醫生引用英國的病死率。

英國疫情。AP圖片

英國疫情。AP圖片

目前英國新冠和流感病死率的比較。網上圖片

目前英國新冠和流感病死率的比較。網上圖片

春節假期後,內地也未有大規模爆发。

春節假期後,內地也未有大規模爆发。

我們可看到,春節假期後,內地也未有大規模爆发。但這是否意味著社會和個人層面的防範可以鬆懈?針對「奧密克戎毒株毒力小,所以不需要接種疫苗」的說法,張文宏醫生接著說道:「『奧密克戎之謎』告一段落,人類基本已經瞭解了該病毒株的特徵,並制定了應對方法。奧密克戎是上帝賜予的完美的減毒毒株,根本不需要疫苗,我不同意。」他援引了英國衛生安全局(相當於英國公共衛生部)公佈的新冠病死率的數據,反駁了這種觀點。

張文宏醫生援引的英國衛生安全局公布的新冠病死率的數據。

張文宏醫生援引的英國衛生安全局公布的新冠病死率的數據。

張文宏醫生援引的英國病死率大致總結如下:

- 不接種疫苗:60歲以下奧密克戎的病死率是0.03%,與季節性流感近似;

- 不接種疫苗:60-69歲,70-79歲,80歲以上病死率分別是2.65%,8.87%,21.54%;

- 接種三針阿斯利康和mRNA疫苗後,這四個年齡組的病死率降低到0.0086%,0.09%,0.42%與2.61%。

網民解釋為什麼張文宏醫生引用英國的病死率。

網民解釋為什麼張文宏醫生引用英國的病死率。

為什麼張文宏醫生引用的是英國的病死率?一名認知生物醫學博士及美國執業醫生的網民就此作出解讀,首先,因為新冠病死率的計算比較難。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的定義是:在一定時期內,因患新冠死亡的人數佔所有被感染的人的比例。新冠是一個很特別的疾病,有很多人被感染了之後沒有症狀,也就不會被發現。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國內有些地方發現陽性病例但很難找出上家的原因,因為可能傳給你的人自己不知道但已經痊癒了。只有大規模篩查的地區才會知道準確的被感染總數,才能算出準確的病死率。

英國疫情。AP圖片

英國疫情。AP圖片

其次,雖然英國並沒有大規模篩查,但是英國統計局 ONS 在 2020 年疫情剛開始後不久,就和牛津大學、英國公共衛生部、曼徹斯特大學、惠康信託基金合作,可以說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開始了一個社區定點 PCR 篩查項目。作為試點,一開始他們調查了一萬個家庭,對這些人定期收集喉嚨和鼻咽的樣品,做核酸(PCR)檢測。篩查包括 2 歲以上的所有人,總數達 2.5 萬人。

通過這個方法,統計局可以知道在某個時間點英國有多少人新冠陽性、傳播系數 R 是多少、家庭二次感染率多少,等等。通過局部抽樣跟蹤檢測分析,也可以算出病死率計算需要的分母(總感染人數)。其中約 1/5 家庭還提供了血樣,用於檢測有多少人有新冠抗體。

近兩年來,這個社區定點篩查做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完善,2021 年的被篩查者達 515,896 人,目前覆蓋了英國、威爾士、北愛爾蘭、蘇格蘭地區,而且通過篩查做了各種模型分析,所以英國能最快地對奧密克戎病毒株的流行情況作出病死率的分析。

這位網民說,從這次對奧密克戎病死率準確快速的分析可以看出,英國給全世界提供了疫情和疫苗的寶貴信息,英國人民真應該為他們的醫療系統驕傲,全世界也都應該感謝他們。目前英國新冠和流感病死率的比較如下圖,縱軸是對數坐標,注意新冠是有一定的公共衛生措施的。

目前英國新冠和流感病死率的比較。網上圖片

目前英國新冠和流感病死率的比較。網上圖片

張文宏醫生的微博全文:

又是一年新春佳節到,比起過年前的全球性焦慮不安與不確定性,似乎過了一個中國「除夕」,那個叫「夕」的怪獸真的好像安靜點了。國內雖然多地有散發甚至小範圍的聚集性病例出來,但也很快歸於平靜,一般稱之為「社會面清零」。

我看到截至到晚上7點,今日初一預售票房已經破14億!超過了疫情前的2019年那年的春節。至少從電影院的火爆,大家的心理似乎已經逐漸從對疫情的恐懼中走出來了,各地的防控也開始慢慢擺脫一刀切,春節回家過年雖然仍有各種限制,但也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

我身邊的很多外地醫生也紛紛回家過年,但也留下來不少。留下來的同時開始到上海周邊轉轉,特別是在我們醫院周邊的一些人文景點都很有意思,都成為假日徒步的好去處。一大會址、宋慶齡故居,張愛玲故居,巴金故居,《愛情神話》取景地五原路、安福路、延慶路,都寫滿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而且都離開華山醫院不遠。

年前上海市領導親自來公衛中心做動員,因為那時候輸入性的疫情壓力特別大,整個臨床救治團隊都略顯緊張。等過了除夕,春節查房就開始變得祥和。初一查房的時候,我和專家組的李鋒教授更多的是向仍然奮鬥在病區內的陳軍主任團隊、劉萍主任團隊、李濤主任團隊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專家團隊拜年。患者的病情都非常穩定。這種感覺是疫情第一年和第二年春節所不能想象的。

這至少說明了幾點:

1. 只要沒有大規模的醫療擠兌,即使現在沒有特效藥,這個疾病完全在我們的掌控之中。未來中國一定能夠通過疫情管控與創新藥物的研發實現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無醫療擠兌和低病死率抗疫模式。

2. 「奧密克戎之謎」告一段落,人類基本已經瞭解了該病毒株的特徵,並制定了應對方法。但就因此說奧密克戎是上帝賜予的完美的減毒毒株,根本不需要疫苗,我不同意。根據英國衛生安全局(UKHSA)的數據,如果不接種疫苗在60歲以下的人群中,奧密克戎的病死率是0.03%,與季節性流感差不多;隨著年齡的增高,病死率逐漸上升,60-69歲之間的老人如果不接種疫苗,奧密克戎的病死率是2.65%,70-79歲之間的老人如果不接種疫苗,奧密克戎的病死率是8.87%,80歲以上的老人如果不接種疫苗,奧密克戎的病死率是21.54%,如果接種兩針疫苗,這個病死率會降低到0.02%,1.02%,5.64%與13.07%。如果接種三針疫苗,這個病死率會降低到0.0086%,0.09%,0.42%與2.61%。 人類今天能夠從容應對奧密克戎,部分國家準備結束疫情管控就是因為接種新冠疫苗後的住院率與病死率都獲得了大幅度的降低。

3. 即便是接種了疫苗,世界各國的開放與結束疫情管控時間還會有差別。這主要是因為接種疫苗後,即便是接種了三針疫苗的國際數據,我們仍然看到在高齡患者中有較高的病死率(高達1.8%以上)。如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還需要特效藥物與醫療分級管理,同時還需要對這部分高危的脆弱人群實施特殊保護,無論是用疫苗還是藥物。

4. 春節里我給科室老專家拜年時,已經90高齡的王嘉瑞教授,一位長期從事流行性出血熱防控並作出重大貢獻的我國著名傳染病專家,他問我疫情怎麼樣,我湊到他的耳邊大聲說,「最壞的日子要慢慢過去啦,中國知道怎麼對付這個病毒,不過不會那麼匆忙著急,我們如果要以極低病死率渡過這次疫情,需要的時間可能會稍長一些」。

「新冠」是道硬菜,需要「慢工」與「細活」,我想中國知道怎麼「除夕。」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們中國人總是要把年過熱鬧了才過癮。好在今年已經比去年好一點了,明年一定也會比今年更好。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既保護生命免受威脅,同時讓正常的生活少受干擾。未來抗疫,應該就是我們不斷努力奪回正常生活的過程。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新冠疫苗

中美關稅戰升級,令過往在大豆的「經濟暗戰」更顯尖銳化。惟近年中國致力實現大豆「B計劃」,脫離對美國進口大豆的依賴,不單從南美巴西等國大量購入大豆,更不斷擴大國內產能,做好了跟美國「完全脫鉤」的準備。

新加坡《聯合早報》4月11日報道,中美貿易戰升級影響中國對美國農產品採購,中國大豆商本周轉而大量購買巴西大豆。《彭博社》亦指,中國進口商在上周從巴西購買了至少40艘貨船的大豆。知情人士稱,這些買家趁巴西大豆價格近期回落之際迅速採購。

事實上,中國早已建構起多方面的大豆供應鏈,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的大豆源源不斷輸入,美國不再是中國買家的唯一選擇。

2018年中美貿易戰前,中國依賴進口美國大豆。

2018年中美貿易戰前,中國依賴進口美國大豆。

中國為全世界最大的大豆買家

長期以來,大豆供應一直是中國糧食安全中最脆弱的「短板」。大豆油佔中國食用植物油消費約40%;另豆粕則是生豬、家禽養殖的核心飼料原料,佔飼料蛋白來源的70%,直接關乎14億人的肉蛋奶供應。

隨著中國農牧業和食品業對大豆需求劇增,大豆進口數量與日俱增,逐漸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買家。2024年中國消耗約1.17億噸大豆,其中約90%依賴進口。

主要因民眾對肉蛋奶等食品的需求呈現倍數成長。2024年,中國的年人均肉食消費量為72.72公斤,是40年前的4倍還多;2024年,年平均牛奶消費量為41.5公斤,是30年前的8倍之多;去年禽蛋產量3,588萬噸,而中國人年均消費雞蛋約280隻,年消費總量達4,000億隻,高居全球之首。

惟國內的大豆產量卻始終沒跟上。近20年來,國內大豆產量佔消費量比重從近4成,跌至了少於2成。供需失衡下,對美國大豆的依賴亦加深。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後,美國基改大豆以低價優勢湧入。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數據,2000年底美國大豆佔中國進口量的一半以上。

2015至2017年,中國分別從美國進口大豆2841萬噸、3366萬噸、3285萬噸,佔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的比例分別為35%、40%和34%。

美方採取手段打擊中國國內大豆供應鏈

美國方面更利用優勢技術、產能和大額的政府補貼,不斷打擊中國脆弱的大豆供應鏈,從而佔據產業鏈主動位置,甚至採取各種非常規手段,打擊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國種植戶。2003年8月,美國農業部突稱,受天氣影響美國大豆庫存將降至20年最低水平,令美國大豆價格暴漲,2004年4月為每噸約人民幣4,400元,升幅近100%。

結果,中國企業組成大型採購團赴美,以每噸4300元高價簽訂800萬噸大豆長期採購合同,佔當時中國全年消費量的40%。惟僅一個月後,美國農業部突宣布先前數據有誤差,預計2004年大豆將豐收,導致國際大豆價格暴跌至每噸2,200元,跌幅達50%。最後70%中國企業選擇違約,遭國際糧食商集體訴訟索賠60億元,並被實施全球採購禁令。結果,2004年底,相關企業從逾千家銳減至90家,其中64家被ADM、邦吉等四大糧商控股,外資控制了中國85%的壓榨產能。

2018年首輪中美貿易戰 大豆率先捲入戰場

2018 年特朗普政府以貿易逆差等理由,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對大量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中國迅速反制,對美國商品加關稅。大豆率先被捲入這場貿易風暴,當時中國對美大豆關稅提高至25%,使美國整個大豆產業受損嚴重。

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18年美國對華大豆出口驟降50%,經濟損失高達20億美元。2018年底,美國大豆庫存創下紀錄新高,大豆出口量遠低於去年同期。

但即使如此,中國一直沒放棄美國大豆,因美國大豆價格一直低於國內;且相比中國大豆,美國大豆普遍擁有更佳的蛋白質含量和油脂含量。同樣,美國也始終難捨中國市場。2023年,中國對美國大豆的採購量佔其出口量的51%;2024年中國又購買了美國近48%的大豆出口,繼續成為美國農民最大金主。

國內不斷增加大豆產能,包括以改良品種在國內土地較貧瘠地區栽種。

國內不斷增加大豆產能,包括以改良品種在國內土地較貧瘠地區栽種。

中國對外對內準備好與美國「脫鉤」

但今年關稅戰升級,中國已做好了「完全脫鉤」的準備。對外,擴大本土種植、重建海外來源;對內,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大豆擴種計畫」上升為戰略高度,從種植的面積、模式、區域、技術等各方面都做了詳細部署。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大豆種植面積達1.57億英畝,年增1.95%,其中,高油高產大豆面積達2000多萬畝,年增500萬畝左右。

中國企業也圍繞農業科技進行大豆創新。2024年,北大荒集團尾山農場推廣了龍墾3092這個高蛋白、高產量的優質大豆品種,使得大豆種植最高畝產569.25斤。而重慶交通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內蒙古阿拉善盟的烏蘭布和沙漠土壤化基地取得了重大的農業突破,試驗田大豆畝產達到280公斤。

結果,國產大豆產量從10年前的1,200萬噸增加到2022至2024年連續三年的2,000萬噸以上,令進口依賴得以從90%降至82%左右。

對外,中國逐步減少美國大豆進口。自2020年起,世界第一大豆生產國巴西,逐漸成為中國大豆供應鏈重建的最大得益者。2021年以來,全球大豆逐年增產,美國大豆產量整體維持在1.13億至1.2億噸之間,但巴西大豆產量則從1.3億噸增產至1.7億噸,持續保持世界第一。

相較美國大豆,巴西豆價格更低,到岸價較美豆低5%,而含油量和蛋白含量略高,且雜質含量明顯低於美國大豆。中美進入關稅戰後,巴西總統盧拉很快決定要在5月訪華,展現出了在商貿往來上的極大誠意。

如今大豆仍是美國對華出口規模最大的農產品,價值超800億元;但相較以往,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明顯縮減。2017至2024年,中國自美大豆進口量從3,285萬噸降至2,213萬噸,市佔率從34%滑落至22%。

2024年中國大豆進口中巴西大豆出口總額的比例約70%,是美國的3倍多,反映巴西大豆已成功搶佔了美國大豆在中國的市佔率。

惟目前巴西大豆仍不能100%取代美國大豆,因單純依賴進口巴西大豆可能會在第四季度和一季度出現大豆階段性青黃不接的情況;且美國大豆的品質更穩定,海運至中國的時間更短;再者,巴西生產的大豆,背後可能也是美國資本的所有權,美國和國際資本也可能對農機、種子、化肥、海運等一系列生產要素的壟斷。

更重要的是,中國和巴西也沒實現本幣結算,中國買家仍需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巴西買家仍接受美元而不是人民幣完成交易。種種因素下,中國仍需不斷開拓更多海外賣家。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