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傳染性更強的新冠變種病毒BA.5蔓延,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繼續擴大。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發表報告,指在最近兩周全球感染新冠病毒增新人數上升30%,主要原因Omicron的新亞型BA.5的傳染性很強。不過由於死亡和重症人數較少,各國暫時都按兵不動。
據世衛最新數據,BA.5正於全球取代其他病毒株,遍及83個國家或地區,過去一周涉BA.5個案由37%升至52%;BA.4則由11%微升至12%。涉BA.2及BA.2.12.1個案則下跌。
美國約翰霍普斯金大學的統計數據顯示,直至7月6日,美國每新增感染人數的平均值比兩周之前上升了12%,達到11萬人,而歐洲增加23%,其中德國增加32%,新冠疫情再爆發主要與BA.4和BA.5流行有關,特別是BA.5變種病毒。
日本在7月7日召開疫情監測會,官員在會上稱,截至7月4日的一周內,BA.5佔日本確診個案33.4%。而在歐美,BA.4和BA.5都是主要的病毒株,美國的亞型病毒株感染個案佔比高達76%。
對未來本地的疫情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BA.4和BA.5的高傳染加致病性。
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團隊在5月底發表論文,東大傳染學教授佐藤佳指出,BA.4和BA.5的傳染力、免疾抵抗力和致病性都比當時流行的BA.2病毒株的高,痊癒後的重複感染機率也好高。團隊分析BA.4和BA.5在南非的傳染力高於BA.2的1.2倍。
另外,BA.4與BA.5其中一個特異變種是致病性高。Omicron早前的變種病毒,主要感染患者的上呼吸道,不會進入肺部,而BA.4與BA.5進一步突變之後,在倉鼠的研究發現,倉鼠感染之後,體重減低了很多,而且很易會出現大面積感染,顯示BA.4與BA.5的傳染性和致病性都高很多。
二、死亡率暫時不高。不幸中之大幸是,雖然BA.4與BA.5已經變成主流的新冠病毒,但重症和死亡人數暫時未見升得很高。據美國疾控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在7月5日之前的7天,美國平均每日新增死亡人數為270人,不及2021年1月高峰時的十分之一。7月7日,日本新增感染人數連續第二日超過四萬人,而重症患者只有67人。BA.4與BA.5雖然會感染患者的肺部,但暫時未出現大量的重症患者。
三、BA.5將變成為香港的主流病毒株。由於環球數據顯示BA.5佔了確診者55%,而香港感染BA.5的佔比,仍低於此數。由於香港的防疫比外國嚴謹,所以BA.5的擴散也相對慢。不過,外國的趨勢已預示了未來的發展,BA.5的流行,既代表著新一波的疫情在環球爆發將會到來,也顯示了在香港略為滯後之後,BA.5可能也會變成病毒主流,增確診人數會進一步上升。
政府剛公佈剛保護會採取實名制的健康碼,也會成紅黃綠碼,確診者會變成紅碼,而需要隔離的人士就會變成黃碼,主要針對確診者和需要隔離者。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措施,可以減少像第5波疾情爆發、「望月樓空少」那樣的病毒散播的情況。因為在新措施下,回港需要隔離的空勤人員,將會是黃碼,而且是實名登記,他沒有綠碼,就不能進入食肆。新措施是一個雙重保證,既有追蹤手環,也有實名制的健康碼,確保了正在檢疫的人員盡量減少流入社區。
第5波疫情爆發時由於有太多確診者,政府被逼要讓他們居家自我隔離,並無管控措施,政府新增的實名制的健康碼,可說是一種補救措施。
香港要做好準備,萬一第6波疾情來臨的時候,要作出何種應變。而觀察重症和死亡人數以及香港疾苗接種情況,是可以作為如何應變的重要參考數據。
盧永雄
中美關稅戰第一階段落幕,出人意表地以大降稅率收場。未來中美會進一步達成全面協議,抑或會舊病復發再開打貿易戰,引來各方關注。
第一,壞的結局。中美以極高速度在兩天會談內達成協議,這份協議既是特朗普極想得到的協議,亦都是令他顏面盡失的協議。回想當天,特朗普在4月2日提出再加中國34%對等關稅之後,中國馬上報復,特朗普當時放話,指「中國報復關稅是一個錯誤,後果將承受不起」,更聲言「中國恐慌了、玩錯了」。特朗普大有將中國如螞蟻一樣踩死的氣勢。
不過一個多月後,就來一個反高潮,證明中國當天強硬地實施報復關稅,不止不是錯誤、而是一記妙招。特朗普如今拿著一個他不想宣揚的中美協議,馬上就轉話題,一方面說要壓低進口藥品的價格,說美國人吃的藥最多可以減價80%;另一面就將矛頭指向歐盟,說「歐盟比中國更加糟糕,對美國非常不公」,預期「歐盟在貿易問題上,會向美國做出重大讓步,因爲美國掌握所有的牌」。
從特朗普不願意講太多中美協議的態度,可以推想出他隨時會推翻協議。有人就認爲,他捱過了6月美國發債5.8萬億美元的高峰,隨時就會反枱,重新和中國開打關稅戰。
第二,好的結局。從好的一面想,中美重回談判的軌道,有機會達成全面協議。美國對中國徵收10%的對等關稅,這部份相信很難撤銷,這似乎是美國對全世界加對等關稅的底線,但是在4月2日之前實施的20%所謂「芬太尼關稅」,就不是沒有鬆動的空間。
美國財長貝森特在日內瓦的記者會上面,多次提及芬太尼,指中國派公安部副部長、國家禁毒委員會副主任徐大彤一起出席會議,在貿易談判上很少見,形容是這次會議的亮點之一。貝森特指出,美方要求中國一如對付國內的毒販一般,嚴懲芬太尼出口商。貝森特更加說,如果跟北京就芬太尼危機進行很好的溝通,「我們或許拿掉一定數量的芬太尼關稅」。
美國不斷以芬太尼作爲第一波加中國20%關稅的理由,但中國一早看穿這是美國一個加稅的借口。在芬太尼問題上,中國有完全配合美國的空間,所以問題反而不是在於中方,而是在於美方有什麼其他動機,減低這20%的所謂「芬太尼稅」。
中國現在還有兩張牌握在手,第一是稀土管制,雖然中美協議指明會取消4月2日實施的非關稅反制措施,而中國對7種中重稀土管控是在4月2日之後實施的。不過內地央視公眾號玉淵譚天:「中國稀土出口管制還在繼續」。看來稀土管控不屬於「非關稅反制措施」,因爲這是面向全球的常規內部管理措施,就好像美國的芯片管制一樣,也不屬於關稅措施,所以也不在此次談判取消之列。中國保留稀土出口管制,就是握着美國軍工制造業的咽喉。
中國的第二張牌,就是對美國能源和農產品的關稅。反華者大肆吹噓,指最後兩國關稅降下來,美國仍是在收中國30%的關稅,中國只是收到美國10%的關稅,這些講法完全無視中國除了收10%對美關稅之外,還會對一系列的石油、 天然氣和美國農產品加徵10至15%的關稅,如果加上另外中國收的10%對等關稅,美國的能源和農產品,賣去中國是加徵20至25%的關稅。能源和農產品的可替代性高,加25%的關稅的話,就沒有市場。反而中國輸美的產品替代性較低,加30%關稅後進口商品可能還有市場。
這樣問題就來了,美國一直想借加關稅,來減低貿易赤字。但是中國就會對美國說,第一,美國最高價值的高價芯片和先進制程的芯片製造設備等高科技產品,美國都禁止輸往中國。與此同時,農產品和能源又鎖死在中國仍然保留的附加關稅之上,中國即使想每年增加採購1000億美元的美國貨,試問有什麼美國貨可以買呢?
所以正路的推論是,美國再取消20%的「芬太尼關稅」,並且放寬對中國的芯片銷售限制,中國就取消10至15%的美國能源和農產品的關稅,中國才有可能大幅增購美國產品,縮窄貿赤。從這個意義而言,美國是有相當大的誘因,希望和中國談出全面的協議,進一步削減對中國的20%關稅。
特朗普非常善變,對中美關係的前景絕對不能過份樂觀。美國中情局局長在5月1日發布視頻,說要全球招聘中國公民作爲中情局的間諜,當時仍然稱中共是美國歷史上,更有能力成爲「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但是在中美談判之際,本來相當反華的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突然稱中國為「Partner」(夥伴)。美國變臉之快,令人驚訝,所以我們對未來也只能審慎樂觀。
我略略傾向樂觀的一方,因爲特朗普如果有牌可打,這個週末就不會和中國達成大幅減稅的貿易協議。特朗普沒有牌可打,在90日之後仍然是光棍一條,看不到他有和中國全面反枱的能力。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