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傳染性更強的新冠變種病毒BA.5蔓延,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繼續擴大。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發表報告,指在最近兩周全球感染新冠病毒增新人數上升30%,主要原因Omicron的新亞型BA.5的傳染性很強。不過由於死亡和重症人數較少,各國暫時都按兵不動。
據世衛最新數據,BA.5正於全球取代其他病毒株,遍及83個國家或地區,過去一周涉BA.5個案由37%升至52%;BA.4則由11%微升至12%。涉BA.2及BA.2.12.1個案則下跌。
美國約翰霍普斯金大學的統計數據顯示,直至7月6日,美國每新增感染人數的平均值比兩周之前上升了12%,達到11萬人,而歐洲增加23%,其中德國增加32%,新冠疫情再爆發主要與BA.4和BA.5流行有關,特別是BA.5變種病毒。
日本在7月7日召開疫情監測會,官員在會上稱,截至7月4日的一周內,BA.5佔日本確診個案33.4%。而在歐美,BA.4和BA.5都是主要的病毒株,美國的亞型病毒株感染個案佔比高達76%。
對未來本地的疫情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BA.4和BA.5的高傳染加致病性。
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團隊在5月底發表論文,東大傳染學教授佐藤佳指出,BA.4和BA.5的傳染力、免疾抵抗力和致病性都比當時流行的BA.2病毒株的高,痊癒後的重複感染機率也好高。團隊分析BA.4和BA.5在南非的傳染力高於BA.2的1.2倍。
另外,BA.4與BA.5其中一個特異變種是致病性高。Omicron早前的變種病毒,主要感染患者的上呼吸道,不會進入肺部,而BA.4與BA.5進一步突變之後,在倉鼠的研究發現,倉鼠感染之後,體重減低了很多,而且很易會出現大面積感染,顯示BA.4與BA.5的傳染性和致病性都高很多。
二、死亡率暫時不高。不幸中之大幸是,雖然BA.4與BA.5已經變成主流的新冠病毒,但重症和死亡人數暫時未見升得很高。據美國疾控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在7月5日之前的7天,美國平均每日新增死亡人數為270人,不及2021年1月高峰時的十分之一。7月7日,日本新增感染人數連續第二日超過四萬人,而重症患者只有67人。BA.4與BA.5雖然會感染患者的肺部,但暫時未出現大量的重症患者。
三、BA.5將變成為香港的主流病毒株。由於環球數據顯示BA.5佔了確診者55%,而香港感染BA.5的佔比,仍低於此數。由於香港的防疫比外國嚴謹,所以BA.5的擴散也相對慢。不過,外國的趨勢已預示了未來的發展,BA.5的流行,既代表著新一波的疫情在環球爆發將會到來,也顯示了在香港略為滯後之後,BA.5可能也會變成病毒主流,增確診人數會進一步上升。
政府剛公佈剛保護會採取實名制的健康碼,也會成紅黃綠碼,確診者會變成紅碼,而需要隔離的人士就會變成黃碼,主要針對確診者和需要隔離者。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措施,可以減少像第5波疾情爆發、「望月樓空少」那樣的病毒散播的情況。因為在新措施下,回港需要隔離的空勤人員,將會是黃碼,而且是實名登記,他沒有綠碼,就不能進入食肆。新措施是一個雙重保證,既有追蹤手環,也有實名制的健康碼,確保了正在檢疫的人員盡量減少流入社區。
第5波疫情爆發時由於有太多確診者,政府被逼要讓他們居家自我隔離,並無管控措施,政府新增的實名制的健康碼,可說是一種補救措施。
香港要做好準備,萬一第6波疾情來臨的時候,要作出何種應變。而觀察重症和死亡人數以及香港疾苗接種情況,是可以作為如何應變的重要參考數據。
盧永雄
美國總統特朗普現在有點腳軟,在中國反徵美國34%的關稅之後,美國聲稱對部分中國產品再加徵50%關稅,但與此同時特朗普就在社交平台上發文說,中國雖然尚未正式聯繫美國,但「我們在等他們的電話,這將會發生。」他重申,「中國想要達成協議,他們只是搞不清楚該從哪裡開始。」
中國這個電話特朗普是等不到了,中國的確想要達成協議,但中國很清楚應該從哪裡開始,就是從為美國放血開始,從打痛美國開始。所以中國必將以牙還牙,等到美國忍不住痛的時候,就會來敲門,要求跟中國達成協議。
特朗普現在設定的議題是,首先向全球極限施壓,然後等每個國家來求美國,最後美國苛索一番,然後稍稍降低一點關稅,最後得到一個只有美國全贏的結局,這就是特朗普的如意算盤。
現在全世界應該設定另一個議題,就是打造一個沒有美國的自由貿易世界,在這個真自由世界,其他國家全贏,美國全輸。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過去緊跟美國民主黨總統拜登的路線,對美國極其親善,對中國就諸多對抗。但是連馮德萊恩這種死硬派,最近的態度亦出現微妙變化。她4月7日在布魯塞爾表示,由於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對國際貿易造成的衝擊,歐盟正在尋求與美國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區開展更多的貿易。歐盟將拓寬與美國之外的其他貿易夥伴的合作,「我們將像激光束一樣,專注於美國以外那83%的全球貿易,這是巨大機遇」。雖然馮德萊恩沒有提到中國,但在美國以外那83%的全球貿易當中,中國佔了很大的份額。
另外,英國的精英媒體也都寄望於全球自由貿易。英國《經濟學人周刊》4月2日刊發題為《全球自由貿易主義者,能受得住特朗普的攻擊嗎?》。文中提到,特朗普的貿易戰證實了美國放棄了全球貿易體系守護者這一地位,而其他各國正不斷加深貿易關係,令貿易夥伴多元化,打造新的聯盟,更加建立新的規則,制定新的框架。在全球貿易中,美國佔比正在下降,令建立一個美國以外的新貿易框架變得可行。21世紀初,美國佔全球進口的20%,如今只佔全球進口的12. 5%,美國作爲消費國的作用正在縮小,這不僅反映新興市場的崛興,也反映了美國經濟的變化。
現在世界上有多個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協定,包括中國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個協定已經在2022年啓動,將中國與東盟10國、澳洲、新西蘭、日本和韓國聯通起來,把15個多元經濟體納入同一個框架,中國處於核心位置,為RCEP其他成員提供進入中國的渠道,爲美國主導的環球貿易提供另一個選項。
另一個是本來由美國發起、後來美國退出了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現在已經變身成爲新的CPTPP協定,由日本主導、12個成員國家組成,連英國這個歐洲國家都已經加入了,而中國正在申請加入。
這兩個範圍廣闊的自貿協定,歐盟都沒有參與。面對特朗普的反貿易行爲,中國和歐洲是時候大大加強貿易關係。其實建立中歐自貿協定,並非不可想像的事情,過去4年由於烏克蘭戰爭和拜登政府盲撐烏克蘭,加上美國拉攏歐洲盟友反華,令烏克蘭問題無厘頭地成爲中歐關係的其中一個障礙。隨着美俄推動烏克蘭戰爭步向結束,再加上特朗普的瘋狂關稅,令中國和歐洲更加容易放下分歧,達成合作。
如果不單是中國和歐盟搞自貿協議,而是將歐洲和亞洲融合起來,就會建立一個龐大的非美自由貿易聯盟,這樣效益更大,但也更難談得成。但世界各國都受着美國的高關稅衝擊,嚴重影響本國的經濟,會加大另尋出路的誘因。如果能夠建立新的大範圍自貿聯盟,促進非美國的貿易,會大大有利各國促進經濟。所有因為高關稅不能再賣到美國的貨品,可以在一個非美自貿聯盟裡尋找新的市場。要有範式轉移的新思維,才能找到過去視而不見的新機遇。
美國既然選擇放棄世界,世界都應該選擇放棄美國。未來的世界不應該以政治意識形態爲主導,應該是以自由貿易爲主導。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