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24歲女剝智慧齒發高燒亡 專家拆解迷思5種情況需拔除

生活事

24歲女剝智慧齒發高燒亡 專家拆解迷思5種情況需拔除
生活事

生活事

24歲女剝智慧齒發高燒亡 專家拆解迷思5種情況需拔除

2022年10月13日 17:00

不少人都飽受過智慧齒疼痛之苦,多數人會選擇做手術把智慧齒拔除,以絕後患。早前,新加坡一名24歲女子進行全身麻醉手術拔除4顆智慧齒,卻引發罕見併發症,送院搶救後不治。近日有牙科專家拆解剝牙迷思,更教8招紓緩不適。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拔牙引致「惡性高熱」不治

24歲女子卓依琳(譯音)於2019年4月,因牙痛前往新加坡國立牙科中心求醫,經檢查後發現有4顆智齒需要拔除,諮詢醫生意見後決定接受全身麻醉手術,打算一次過拔除4顆智慧齒。她做手術前曾進行術前身體狀況評估,結果顯示一切正常。

豈料,在手術結束前約5分鐘,突然出現輕度血內碳酸過多症狀況。手術完成後,她體溫急升至42°C,心跳急速飆升,即使已停止麻醉,仍然沒有醒過來。團隊隨即為她冰敷降溫,並在初步診斷她出現「惡性高熱」後,為她注射急救藥物等,但情況沒有好轉,送院後搶救不治。

當地驗屍庭近日就事件開庭宣判案件。根據驗屍結果,法醫指出她的死因為惡性高熱。驗屍官認為,麻醉師在進入手術室前為其進行麻醉前評估,由於卓依琳曾兩次接受全身麻醉均沒有出現副作用,家族亦沒人出現過「惡性高熱」,故麻醉師不認為她屬於「惡性高熱」患者的高風險群。研訊所委任的麻醉科獨立專家亦指,卓依琳出現併發症後,醫療團隊的反應與急救措施均是適當及符合相關程序。驗屍庭最終裁定事件屬不幸的醫療事故。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出現5種情況要拔除智慧齒

根據本港衛生署資料,拔除智慧齒並非必要手術,如果智慧齒未有影響口腔衛生、完全埋在牙槽骨內沒有長出,或沒有引起不適,就不必馬上進行手術。但如智慧齒出現以下情況,就應該儘快進行手術拔除:

應拔除智慧齒的情況:

1.覆蓋智慧齒的牙齦經常發炎,引致復發性「智慧齒冠周炎」

2.曾患嚴重「智慧齒冠周炎」

3.智慧齒嚴重蛀壞、有牙周病、牙髓炎或牙根尖周圍有病徵出現。

4.「阻生智慧齒」引發鄰牙的牙根萎縮。

5.包裹智慧齒的牙囊腫脹並可能破壞頜骨組織(如發現這些徵狀,必須把腫囊及「阻生智慧齒」一併除去)。

拆解拔除「阻生智慧齒」過程

據衛生署資料,大多數智慧齒的牙根都是位於頜骨深處,並接近主要神經線,進行拔牙手術可能對神經組織造成傷害,引致口部麻痺並失去感覺。因此要按臨床情況、牙科醫生的診斷、病人的意願,並要平衡拔牙的益處和風險,才決定是否拔除或何時拔除「阻生智慧齒」。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手術一般會在局部麻醉情況下進行,有時可能會在全身麻醉或施以鎮靜劑的情況下進行。正常情況下,拔牙過程是無痛的。

手術過程主要分為5個步驟:

1.切開牙肉

2.移去包裹牙齒的牙槽骨

3.視乎情況把牙齒分割為幾個部份才予以拔除

4.清潔牙槽

5.縫合傷口及確保傷口止血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拔牙後8招紓緩不適

衛生署又指,如剛完成拔除智慧齒手術,一般患者所用的縫合線是可以自動溶解的,不需牙科醫生拆線,而傷口會在約兩星期內癒合。如等待癒合期間出現不適,可嘗試以下方法:

拔除智慧齒後減輕及紓緩不適:

1.宜吃較軟的食物及用另一邊牙齒咀嚼。

2.避免觸碰傷口及漱口,亦不宜刷牙。

3.避免從事粗重工作或進行劇烈運動。

4.切勿吸煙或喝含酒精的飲料。

5.手術當天可用冰敷臉以減輕臉部腫脹。

6.翌日可用暖毛巾熱敷腫脹的位置以紓緩不適。

7.保持口腔衛生,以防傷口受感染。

8.手術後三、四天可進食較軟的食物,如果傷口痛,可按醫生指示服用止痛藥。

醫生指出,「挖鼻孔」暗藏3大危機,嚴重感染時恐引發敗血症,還可能傷及大腦。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挖鼻孔暗藏3大風險

不少人在無聊或緊張時會不自覺伸手挖鼻,殊不知這個看似平常的小動作,背後竟暗藏3大風險。胸腔及重症專科醫生黃軒近日於社交平台發文指出,「挖鼻孔」在醫學上被稱為「鼻腔挖掘」(rhinotillexis),他引用《J Clin Psychiatry》期刊研究指出,幾乎所有青少年都曾挖過鼻孔,部分人甚至一天超過20次,成為一種頻繁卻尷尬的社交禁忌。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鼻腔為呼吸系統第一道防線 空氣乾燥污染易催生「鼻屎」

黃軒醫生指出,鼻腔作為人體呼吸系統的第一道防線,負責過濾空氣中的灰塵、病菌及花粉。當空氣乾燥或污染嚴重時,鼻黏液會乾成鼻屎,誘發不適,這時便會促使人「挖鼻孔」清理,幾乎成為一種本能反應。

挖鼻孔屬自我安撫行為

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學研究也顯示,這可能是一種微妙的「自我安撫行為」。重複挖鼻與咬指甲、撥弄頭髮以及咬筆桿等行為一樣,當人類處於壓力或焦慮狀態時,透過重複性行為釋放壓力,甚至可能促使大腦釋放多巴胺,產生短暫愉悅感。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3大潛在健康風險

1. 鼻腔感染引發敗血症

手指細菌易經鼻前庭小傷口入侵,誘發鼻前庭炎,嚴重可致敗血症。

2. 黏膜損傷造成慢性發炎

反覆挖鼻孔可能刮傷黏膜,造成流鼻血、慢性炎症甚至傷及鼻中隔,嚴重時需要動手術修補。

3. 或增神經退化疾病風險

有研究顯示,長期挖鼻孔的人士,鼻腔長期微創傷口或可能增加細菌侵入中樞神經系統的機會,理論上與某些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等腦退化風險相關,但目前仍待進一步證實。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醫生建議4招改善

1. 保持鼻腔濕潤

多飲水及使用生理鹽水噴鼻,減少結痂。

2. 重視手部清潔

必要清理時應先洗手,並以紙巾輔助,避免直接用手指深入挖鼻。

3. 減少無意識動作

留意自己處於壓力或焦慮時是否特別愛挖鼻,適時以按摩指尖等替代動作。

4. 及早求醫

若長期鼻塞、頻繁流鼻血或持續疼痛,應及時諮詢耳鼻喉科醫生。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