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寒風下環團再辦工作營 與義工修復山徑回饋自然

社會事

寒風下環團再辦工作營 與義工修復山徑回饋自然
社會事

社會事

寒風下環團再辦工作營 與義工修復山徑回饋自然

2022年12月30日 16:53 最後更新:16:55

新冠疫情下港人無法外遊,不少市民喜愛登山遠足,一些熱門行山徑,假日人流如鯽,長年累月,難免加速山徑耗損。日前有組織舉辦兩日一夜山徑維修活動,聯同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有義工在過程中化身「鎚神」、「鋸神」,拿起工具維修山徑,更有首次參與活動的義工表示新奇,「希望可以透過活動去了解,山徑是如何設計和建造」。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環保團體「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與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另外協助簡單的郊遊山徑維修工作,合力舒緩部分山徑的損耗問題。

更多相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義工在寒冷8級風下到大嶼山修復山徑。

義工在寒冷8級風下到大嶼山修復山徑。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指今次是他們首次用兩日一夜工作營的方式進行山徑維修,期間有漁護署山徑維修師傅從旁指導,分享工藝及知識,不少義工亦是首次參加山徑維修,由「姐手姐腳」拿起工具,到大家互相合作,當大家開始熟手時,小組入面更有微妙的分工,有人成為咗「鎚神」、「鋸神」。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至於山徑上每條木頭擺放的位置、石頭的選擇、拼砌的方法,綠惜地球稱背後都大有學問,師傅未有因參與者是義工而降低要求,反而做得稍未及要求都要拆去重做,每位義工力善完美用上100%的專注,嘗試將師傅教的工法實踐,其中更有義工在參與過程中,確切感受到師傅們的「匠人精神」。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當所有義工看到自己親手修建的山徑落成一刻,各人充滿感動,有首次參與活動的義工表示新奇,亦有人稱希望可以透過活動去了解,山徑是如何設計和建造。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綠惜地球」於11月中舉辦兩日一夜的「山徑維修工作營」。綠惜地球fb圖片

社交平台「香港山女」發文表示,兩日一夜工作營的主要工作,第一日是搬運山徑的材料如木材或巨石,第二日是砌路,當日天氣非常寒冷,大家需在8級風下在海邊修路,絕不簡單,「整石級最大開眼界嘅就係搵石、溜石、搬石。原來石路都係喺附近山頭搵石材,取於自然、用於自然,搵到後用工具撬佢出嚟,用繩縛好,再借助附近嘅樹借力,用繩慢慢將佢「溜」落去地上(過程叫「溜石」),其他人喺下面解繩後再用另一條繩索和擔杆合二至四、甚至六人之力搬運去需要整級嘅位置。」她又指聽師傅所言,整座鳳凰山的山徑是3、40年前大約5人用了兩年半時間修建而成,令她感覺「級級皆辛苦」,「參加呢個活動就更能增加自己與山徑嘅連繫,更會加倍愛惜山野。日後走於山徑上嘅每一步,都更富人情味了,因為每一級都係老總們嘅心血之作呢!」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翻查資料,綠惜地球在2019年初開始建立「自己山徑自己修」 義工團隊,邀請公眾親身參與學習以手作方式維修山徑,學習「手作步道」概念,以天然物料、以人手及低影響方式修建山徑,以及協助簡單的郊遊山徑維修工作。義工隊獲環保基金資助,首批59位義工完成知識、實地考察及維修山徑工藝訓練,翌年進行第二期培訓,再多54位義工完成培訓,同年漁護署首發特別許可證予綠惜地球,可自行安排已受訓之義工,在指定山徑上進行簡單護理山徑工作,例如清理水道及修復捷徑。組織每年都會舉辦山徑維修工作坊,招募多名義工參與活動。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多名義工到南大嶼海岸,用天然木頭及石頭,以人手、低影響方式修繕一段向海的沖刷山徑。綠惜地球fb片段截圖

義工在寒冷8級風下到大嶼山修復山徑。

義工在寒冷8級風下到大嶼山修復山徑。

由韻律動力基金有限公司主辦、「健靈慈善基金」贊助、義務工作發展局協辦、香港齊心基金會任支持機構的「行義多面睇」大灣區義工服務交流團,於本月15至16日在廣州南沙圓滿完成,超過130名志願者到訪南沙珠江街禮隆社區,進行油漆美化工程、消防意識宣傳及為社區送暖的活動,透過義工服務增強社區的凝聚力,促進大灣區之間的人文交流。

三大服務為社區添活力

本次義工活動以「三維行動」形式展開,從環境美化到綠色未來,針對珠江街禮隆社區的發展需求,進行「煥新禮隆」、「平安南沙」及「綠滿樹林」三大核心服務。

「煥新禮隆」社區美化工程:以「綠意花卉」為主題進行牆繪,牆繪面積約60平方米,由專業隊伍起稿描邊,志願者結合社區文化、環保元素,進行創意填色,為社區增添色彩,展現青年活力與社區和諧;

「平安南沙」消防安全宣導:志願者到訪社區內6戶長者家中,送上大米、食用油等慰問品,並與長者親切交談,傳播消防安全知識,了解他們的生活需求,並幫助長者整理家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將社區關懷和溫暖傳遞給村民;「綠滿樹林」生態共建計劃:志願者分三組在「粵港青年共建林」進行植樹,樹苗種類以本地適生樹種為主,在植樹過程中,參與者亦學習到植樹技巧及環保知識,增強環保意識。

義工精神驅動社會創新

本次義工活動由多個團體跨界協作,彰顯了大灣區凝聚力活動獲粵港多方機構支持,其中香港方由香港消防處(消防及救護青年團、消防處義工隊)、香港齊心基金會、恆愛義工隊、香港律師會及「康樂同行」義工隊,南沙方有南沙開發區港澳合作事務辦公室統籌資源,區委社會工作部、珠江街道黨工委、珠江街道街禮隆社區、珠江街專職消防隊、珠江街「雙百工程」社工站參與。

韻律動力基金會主席彭韻僖在訪問中表示:「主要作為活動組織者介紹本次活動組織多個團體、年齡層,把義工活動從香港帶到內地的意義。」

消防區長、消防處義工隊副隊長周展材在訪問中表示:「在植樹的過程中,學生全情投入,雖然樹苗很重,種樹很辛苦,但成功種下一棵棵樹苗之後,大家非常開心,相信這也是做義工的意義所在。這是第一次來到大灣區做義工,希望以後不只南沙,可以去內地更多不同城市做義工,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高級消防隊長、消防及救護青年團執委區顯龍在訪問中表示:「這是消防及救護青年團第一次到大灣區做義工,大家都很積極,樂在其中,感覺做義工不分地方,只要有心,在哪裡都可以行義。 各團員亦都期待將來有更多機會去到大灣區做義工,服務社會。」

廣州南沙粵港合作諮委會委員和香港齊心基金會執行董事張瑞蓮在訪問中表示,作為諮委會委員,以及香港齊心基金會的代表,能夠與多個香港義工組織促成這次活動,與香港逾130位義工來到南沙,參與植樹、牆繪等美化社區和振興鄉村的工作,感到非常開心和溫暖,「盼望香港義工的愛心行動、齊心協力與當地人員人民的合作、彼此的關懷與交流,可以讓兩地人民的心走得更近,為大灣區的建設、為人民的生活創造更美好的條件。」

恆基兆業地產集團執行董事孫國林帶領物業管理部之「恆愛義工隊」行義,他在訪問中表示﹕「植樹如育人,希望粵港一家親情誼就像樹一樣茁壯成長。」

「康樂同行」義工隊召集人胡渭康在訪問中表示﹕「雖然不是第一次來大灣區做義工,但這次的義工比之前規模更大,行程很豐富,收穫也很大,很開心見到大家都這麼投入義工活動,希望利用好藝人身份號召更多人來做義工。」

香港律師會理事鄭程在訪問中表示:「第一次來大灣區做義工感到非常開心,義工活動對南沙和香港的意義是雙向的。」

消防青年團的焦瑞燁、余文楓、李民昕和雲靈則在訪問中表示,第一次來內地做義工,能夠深入體驗到不同地方文化風俗,比吃喝玩樂的旅遊更有深度;他們表示會將內地的新認識會分享給香港的同學。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