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落入民間的金朝冠 誥命夫人的故事

歷史長河

落入民間的金朝冠 誥命夫人的故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落入民間的金朝冠 誥命夫人的故事

2024年01月19日 10:00

香港文化博物館曾有「‎南京博物院藏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展」,當中得見一級國寶「清代金朝冠」,鑲嵌第細金工藝,精美華麗,絕非凡品可比。它的主人不是皇室要員,而是「誥命夫人」的禮冠。她們會在隆重場合戴上,成為位極民間女子身份的象徵。

在明代,只有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圖為明代朱夫人小像。 (資料圖片)

在明代,只有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圖為明代朱夫人小像。 (資料圖片)

「誥命夫人」始於唐代,並為宋、明及清代所沿用。所謂「誥」即王命文書之意,始於西周。在《尚書•周書》載有《大誥》、《湯誥》、《康王之誥》等篇,是周王用以告誡臣工的文書。根據史書記載,自宋代開始,凡文武官員的遷改職秩、追贈大臣、貶乏有罪、封贈其祖父妻室,都用誥命。明清採宋制,封贈一品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

更多相片
在明代,只有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圖為明代朱夫人小像。 (資料圖片)

在明代,只有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圖為明代朱夫人小像。 (資料圖片)

明代誥書(局部)。這份誥命封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秦紘為「中憲大夫」,妻子劉氏及繼室王氏封為「恭人」。(資料圖片)

明代誥書(局部)。這份誥命封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秦紘為「中憲大夫」,妻子劉氏及繼室王氏封為「恭人」。(資料圖片)

明清女性用金飾 (資料圖片)

明清女性用金飾 (資料圖片)

清代金朝冠,高15cm,縱16cm,橫24cm。(資料圖片)

清代金朝冠,高15cm,縱16cm,橫24cm。(資料圖片)

清代金朝冠外觀上最大特色是那顆「水紅色瑪瑙」,以及中心的長方形「恩榮」字牌一塊。(資料圖片)

清代金朝冠外觀上最大特色是那顆「水紅色瑪瑙」,以及中心的長方形「恩榮」字牌一塊。(資料圖片)

清代李衛夫人金鳳冠,高13cm,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藏。(網上圖片)

清代李衛夫人金鳳冠,高13cm,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藏。(網上圖片)

清代緙絲花鳥團扇 (資料圖片)

清代緙絲花鳥團扇 (資料圖片)

明代誥書(局部)。這份誥命封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秦紘為「中憲大夫」,妻子劉氏及繼室王氏封為「恭人」。(資料圖片)

明代誥書(局部)。這份誥命封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秦紘為「中憲大夫」,妻子劉氏及繼室王氏封為「恭人」。(資料圖片)

在明清之際,能取得「誥命」皆屬五品以上的官員,六品以下的官員所得到的則被稱為敕命。《清會典》中載,誥命針對官員本身的叫誥授;針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時,存者叫誥封,歿者叫誥贈。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吏部‧封贈》記載,清誥封制度,「正從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贈淑人。正從四品,母,妻,各封贈恭人。正從五品,母,妻,各封贈宜人。正從六品,母,妻,封贈安人。」

明清女性用金飾 (資料圖片)

明清女性用金飾 (資料圖片)

誥命夫人是有品級之分的,如「一品誥命夫人」之類的。誥命夫人可在重大節慶日子到後宮,參加由皇后主持的宴會。根據宋代制度,在徽宗政和二年時,定外命婦封號為九等,即一等國夫人。宋代封宰相,使相、三師、三公,王,侍中,中書令之妻;二等郡夫人。宋代於光祿大夫、太子少保、節度使以上之母或妻封郡夫人;三等淑人。凡尚書以上官未至執政者,其母、妻封為淑人;四等碩人。婦人封贈之號,宋政和初年定命婦等級,大夫以上封碩人;五等令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員之妻封令人;六等恭人。用以封贈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高於宜人而低於令人;七等宜人。宋代正和年間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議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階相當者同,元明後,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八等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九等孺人。宋代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號。

在明代,只有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嫡母叫做「太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是孺人,無封無品叫娘子。

清代金朝冠,高15cm,縱16cm,橫24cm。(資料圖片)

清代金朝冠,高15cm,縱16cm,橫24cm。(資料圖片)

清代金朝冠外觀上最大特色是那顆「水紅色瑪瑙」,以及中心的長方形「恩榮」字牌一塊。(資料圖片)

清代金朝冠外觀上最大特色是那顆「水紅色瑪瑙」,以及中心的長方形「恩榮」字牌一塊。(資料圖片)

從一級國寶「清代金朝冠」的造工來看,很明顯是屬於「一品誥命夫人」所有。朝冠是為皇族宗室、貴族及官員等,在重要典禮、大型祭祀等所穿戴的物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因此造工極盡奢華也十分合理。冠梁由金絲編成,冠形主飾由水紅色瑪瑙作花蕊的金花盛開與周圍環繞花卉、雲紋、鳳鳥等組成。冠簷底部是雙龍戲珠紋飾,抹額上綴有金鳳七隻,冠頂另綴展翅金鳳兩隻,中心並有長方形「恩榮」字牌一塊,另有「日」、「月」、「奉」、「天」、「誥」、「命」、「朝」、「冠」圓形字牌八塊插飾冠表,整個朝冠金光璀璨,運用累絲,鏨刻,鑲嵌第細金工藝,精美華麗。

清代李衛夫人金鳳冠,高13cm,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藏。(網上圖片)

清代李衛夫人金鳳冠,高13cm,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藏。(網上圖片)

除了在港展出的「清代金朝冠」外,在南京博物院藏另外也收藏了另一位清代「一品誥命夫人」用的鳳冠。它在江蘇豐縣大沙河鎮李衛墓出土,是李衛夫人佩戴之物。冠上裝飾有二龍戲珠、鳳紋、海濤紋等紋飾和「奉天誥命」四字字牌,鑲嵌有碧璽等寶石,製作工藝精湛,富麗堂皇,為清代金銀器代表作品之一。

清代緙絲花鳥團扇 (資料圖片)

清代緙絲花鳥團扇 (資料圖片)

在封建時代,女子地位雖不如男性,但能夠居位「誥命夫人」也是一項難得的榮譽。除了在社會上享有一定的特權外,「誥命夫人」也享有俸祿。不過「誥命夫人」的尊位依附於男士。隨著男士在官場上的失意,也意味著「誥命夫人」地位不保。

往下看更多文章

王獻之被嘲笑「管中窺豹」 嘲笑者又何嘗不是?

2024年09月06日 20:00

管中窺豹意思是從竹管的小孔裡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該成語最早出自《世說新語·方正》:「門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後由此總結出成語「管中窺豹」。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的幾個兒子從小就跟隨他學習書法。其中,王獻之天資極高。曾有一次,他和兩個哥哥一同前往拜訪謝安,在拜訪期間,兩個哥哥滔滔不絕,唯獨他只說了寥寥幾句。他們走後,謝安評價王獻之最為出色,因為「優秀的人往往言簡意賅」。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網上圖片

王羲之的書法名動天下,又任右軍將軍,家中門生眾多。王獻之自小性情豪放不羈,常和門生們在一起玩耍。有一次,門生們在玩樗蒲(古代的一種游戲),而王獻之站在一旁,指著其中一位門客說:「這局要輸了。 」門客不以為然,嘲諷地說:「這個小孩管中看豹子, 只看到一個斑點。」(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意思是:這個小孩子根本就不懂游戲的玩法,我們不需要理會他。王獻之非常生氣,便回應道:「我和古人相比,遠的,我自認為只比不上荀奉倩;近的,我只愧於劉真長。」於是拂衣而去。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王獻之造像。網上圖片

荀奉倩是三國時魏國人,才學出眾。劉真長則是晉國的名士。王獻之的言外之意是說,我在才華上僅次於這兩位,其他人根本不能與我相提並論。事實上,後來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盡管他的成就不僅僅局限於荀奉倩和劉真長,但王獻之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敏於創新,為魏晉以來書法大家,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王獻之廿九日帖。網上圖片

該成語提醒人們在觀察事物時不應局限於片面和狹隘的視角,而應注重事物的整體和全局。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一些成功的要素,如戒除浮躁、樹立自信心等。在生活中,也存在許多類似於「管中窺豹」的情況,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找到事物中的關鍵因素,就能像王獻之一樣「未卜先知」。

有時候,通過觀察事物的一部分,我們能夠大致推測出整體的情況,就像從管中看到豹子的花紋,能夠猜測豹子的全貌一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在學術研究或調查事物時,只需要了解事物的某個方面就足夠了,而可以忽略整體或全局。這是不正確的觀念。在學術研究和調查事物時,我們仍然應盡量做到全面,因為只有全面的了解才是客觀和科學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