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TechHQ網站23日發表題為《亞洲虎風光不再——日本科學家準備離開》的評論文章,形容大量科學家尋求中國機會,影響日本科研,日本必須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以維持或提高其國際研究地位。
文章指, 過去20年,日本科學家持著「宿命論」的態度,對工作缺乏熱情,經常抱怨預算太少,或沒有時間進行研究。相比之下,一名日本科學家記得2019年在美國參加會議時,看到一名中國教授試圖說服一群中國學生,到他的中心進行研究。當時,這名日本科學家到處找工作,希望有機會成為日本某大學的副教授。只不過,多年來,他一直無法找到職位空缺,後來機緣巧合下,得到一個中國教席,於是,2022年,選擇前往當地尋找機會。
這名日本科學家表示,中國科學家們積極性很高,很少錯過發表研究文章的機會。與日本相比,中國社會更加尊崇科學和學術。另一位科學家則認為,日本和中國實驗室的顯著區別在於交流,而他同樣經歷了艱苦的求職,才不得已移居中國,最終得到了比5年前高5倍的薪水。
日本科學家說資金不是唯一的問題。在中國,研究人員似乎與實驗室的同伴和主管都有交流,而日本僵化的等級制度使社交變得困難。也許正是中國實驗室的互相交流而不是資金增加了他們的產出。這是笹川和平財團理事長、研究中國科學方法的專家角南篤的看法。他說,制度安排是關鍵所在。中國的大學改革給了大學管理層相當大的自主權。這使得年輕的科學家也可以自由研究,有機會贏得資助和晉升。
日本與美國和荷蘭的科研合作,是否會影響日中易位的速度,目前不得而知。過去20年,中國和日本在科學影響力方面互換了位置。中國還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研究論文發表最多的國家,而日本已降至第12位。據稱,日本排名下降是「選擇與集中」政策的結果,由於資金有限,日本只對少數研究領域進行投資。這意味著預算集中在某些大學。要獲得長期職位非常困難,政府的補貼要麽被削減,要麽數額太小。
日本文部科學省數據顯示,日本每年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在2006財政年度達到了17860人的高峰,近年來一直在15000人左右徘徊。而在中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從2005財年的26506人猛增到2020財年的65585人。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