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張特朗普網購的圖引發關注,美國的「光榮往事」也隨之揭露。
這張標題「我們回來了」的圖,先是他的兒子埃里克PO出來。圖的右邊,特朗普在認真看手機;圖的左邊,手機上顯示的是一張購物單,菜籃里有三項貨物:加拿大、格陵蘭島、巴拿馬運河。
特朗普還親自轉發了,也用了同樣的標題「我們回來了」,疑似表示將要拿下加拿大,拿下格陵蘭島,拿下巴拿馬運河。
從目前看,還有點半開玩笑半認真的樣子。比如,特朗普已經不止一次調侃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是「美國第51個州的州長」。
但是涉及領土、主權、尊嚴,這是能開玩笑的嗎?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及,本身就是一個強烈信號——特朗普希望開疆拓土。
25日早上,CNN網站頭條文章的大標題就是「特朗普正考慮領土擴張」。
文章說:「對於一個在競選期間主張美國應停止外國干預的人來說,這些想法帶有19世紀美國『天定命運論』的現代回響——該學說認為,美國擁有在整個(北美)大陸擴張的神聖權利。」
《紐約時報》文章也認為,特朗普的言論和背後隱含的威脅,再次提醒人們,特朗普對「美國優先」的解讀,似乎更接近於美國前總統老羅斯福的擴張主義或殖民主義,比如在美西戰爭後對菲律賓的控制。
一句話,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特朗普要實現它,甚至還不僅僅局限在美洲。他盯上的地方,對美國都是「加分」,而不是負擔。
比如,加拿大面積998萬平方公里,比中國和美國還要大,僅次於俄羅斯,人口只有4000萬。這樣的國家,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對美國來說,不是好事是什麼?
當然,再「神聖」的事情也需要理由。特朗普的理由就是加拿大必須看好自己的邊境,不得往美國輸送移民和毒品,否則,25%關稅伺候,如果加拿大做不到,併入美國得了。
什麼國家主權?什麼領土完整?統統不存在。而且美國還不花一分錢,可以將領土擴張一倍多。
另外,特朗普念念不忘的格陵蘭島是世界第一大島,216萬平方公里,面積是德國的5倍。如果按國家排,全世界可列第13,僅次於沙特,比墨西哥還大。
格陵蘭島擁有豐富的礦藏,黃金、稀土、石油天然氣,等等,島嶼屬於丹麥,但高度自治,總人口只有5萬,絕對的地廣人稀。
特朗普在提名肯·豪里為美國駐丹麥大使時,就宣稱「為了國家安全和全世界的自由,美國認為擁有和控制格陵蘭島是絕對必要的。肯在代表美國利益方面將做得非常出色」。
事實上,在特朗普第一個總統任期,就公開提議美國購買格陵蘭島。這遭到了丹麥的斷然拒絕,都21世紀了,這樣買賣領土太荒謬。
對於特朗普最新提議,格陵蘭島自治政府總理埃格德也發表聲明稱,「格陵蘭島是我們的。我們是非賣品,也永遠不會出售」。
最擔憂的國家,可能是巴拿馬。畢竟加拿大和丹麥,算是美國鐵桿盟國,而巴拿馬,美國可是不止一次入侵過。
特朗普盯上了巴拿馬運河。他聲稱,巴拿馬運河是美國人建的,現在卻在過路費上敲詐美國,所以,美國要重新收回巴拿馬運河,「巴拿馬官員,請遵照指示!」
巴拿馬運河,就是巴拿馬人民的血淚史。為收回運河,巴拿馬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最終,根據兩國條約,1999年12月31日起,巴拿馬全部收回運河的管理和防務權,駐在運河區的美軍全部撤出。
但現在,特朗普又要收回這塊「美國重要國家資產」。
巴拿馬很憤怒,總統何塞·穆利諾當即表態,運河區主權「不容談判」。巴拿馬市長則發誓:「我們不是,也永遠不會成為第51個州。」
但特朗普也不甘示弱,回覆:「我們走著瞧!」他還貼了一張美國國旗飄揚在巴拿馬運河的圖片,解釋是:「歡迎來到美國運河」。
看熱鬧不嫌事大的馬斯克,還配合誇贊:太酷了!
內地資深媒體人「牛彈琴」就此事分享三點看法:
第一,特朗普的談判策略是極限施壓,以前是關稅大棒,現在則公開威脅吞併。
威脅加拿大成為第51個州,就是施壓加拿大讓步,而且是大幅度的讓步。威脅收回巴拿馬運河,就是施壓巴拿馬降低美國船隻過路費,繼續給美國各種特權。至於格陵蘭島,按照一些美國人的說法,也是在向丹麥施壓,要求丹麥不要與中國走得更近。
坦率地說,特朗普確實在玩弄交易的藝術。沒辦法,中國也頻繁「躺槍」。但如果說特朗普只是為了省點錢,那就太小瞧特朗普了。
第二,特朗普開疆拓土的野心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低估。開疆拓土,對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誘惑。
CNN文章就說:「特朗普似乎正在考慮美國的領土擴張,如果他是認真的,這將堪比路易斯安那購地案或從俄羅斯手中奪得阿拉斯加的交易。」
這都是美國的「光榮往事」。
1803年,美國與法國簽訂《路易斯安那條約》,以每英畝3美分的價格,拿下整個路易斯安那。美國兵不血刃,領土一夜之間擴大近2倍。
1867年,美國又用720萬美元,從沙俄手中買下面積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地區,售價相當於每英畝2美分。
現在,特朗普想要不用花錢拿下加拿大,花少量錢拿下格陵蘭島,不想花錢就拿下巴拿馬運河。
這些土地加起來,比美國還要大,美國也將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領土最大國家,更別提巴拿馬運河的戰略重要性。
第三,全世界都很緊張「特朗普2.0」。很多人認為面臨最大衝擊的可能是中國,雖然中國肯定面臨衝擊和考驗,但遭受最大衝擊的,一是美國國內,二是美國盟國。
美國國內就不用多說了,至於美國盟國,很多人就萬萬沒想到,特朗普還沒上台,開疆拓土的企圖,已經讓美國一眾盟國面面相覷。
特朗普盯上的主要是盟國資產,加拿大是美國的「小兄弟」,丹麥是美國的「小跟班」,巴拿馬和美國關係也不錯。
據說,痛罵特朗普的巴拿馬市長,還是特朗普的擁躉,都戴過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帽子。
因很簡單,那些特別窮、亂、麻煩的地方,特朗普也看不上,波多黎各他就很頭疼,將墨西哥全部併入美國,他也不會太上心。但將墨西哥最富庶、拉美最重要的部分併入美國,特朗普肯定很高興。
但這樣無視國際法,這樣喜歡「吃豆腐」,盟國會安心嗎?國家的主權和尊嚴,又在哪裡?
換一個角度看,如果中國這樣說,估計西方人的唾沫,都能把我們淹死。
中國不會說更絕對不會做的事情,但特朗普偏偏就大張旗鼓做了。
說了還不夠,乾脆直接將圖片放上網絡。別忘了,在分裂肢解國家上面,美國人有的是手段和經驗。
加拿大、丹麥、巴拿馬,還有感同身受的不少國家,估計現在後背都在發涼。
很多時候,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做美國的盟友卻是致命的。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美國總統特朗普經過數星期的虛張聲勢和不斷升級對華的所謂「對等關稅」威脅後,近日不斷釋放中美貿易戰「緩和」的信號。但美媒透露,白宮官員私下承認,特朗普誤判形勢,未能準確預測中方反應,原以為是中國會是首批請求關稅豁免」的國家之一,但事與願違,全球多家媒體均認為,中國近年一直減少對美貨的依賴、構建強大的供應鏈和投資先進技術,擁有美債和稀土出口管制等多張「談判王牌」。著名經濟學者甚至預期,中國將贏得這場貿易戰。
特朗普早前對內對外都氣焰囂張,不僅針對中國等貿易夥伴加徵高額關稅,還揚言解僱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但當收到沃爾瑪等美國大型連鎖零售商對進口商品價格飆升及民眾搶購問題的警告後,特朗普政府承認,對華徵收145%的關稅是「不可持續的」,正尋找避免與中國加劇貿易戰的「出路」。
《紐時》報道引述白宮官員私下承認,未能準確預測中方反應,特朗普原以為是中國會是首批「請求(關稅)豁免」的國家之一。
《紐約時報》 當地時間4月23日報道指,特朗普展現了採取最強硬路線所需付出的政治經濟代價,4月初策場一場貿易戰,幻想只需要施加「懲罰性關稅」,就能迫使全球企業回到美國設廠。但同月底,卻發現現代供應鏈的世界遠比其想像的更複雜,關稅能否產生預期的果遠未可知。
報道引述特朗普政府一些官員私下承認,未能準確預測中方反應,鑑於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規模巨大,特朗普似乎原以為是中國會是首批「請求(關稅)豁免」的國家之一。
《紐時》指,白宮方面不斷暗示中國正尋求開啟談判,然而事實是中方採取靜觀其變的策略。報道形容,對特朗普而言,他想像中的「中方來電」並未到來,而他又不願先撥電話,堪稱「絕望」的表現。
美國康乃爾大學經濟史學家穆爾德(Nicholas Mulder)認為, 中方多年來一直為進一步升級的貿易戰做準備。」穆爾德補充稱,如今中方的承受力更強,也更有能力應對這種升級的貿易戰。
英國廣播公司(BBC)24日刊文稱,「在與美國的貿易爭端中,中國手握五張牌」。首先,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意味它能夠比其他較小的國家更好地承受關稅的影響,龐大的國內市場可減輕出口商因關稅而承受的部分壓力;其次,中國一直在投資未來新科技,在再生能源、芯片和人工智能等自主技術方面投入大量資金,美國企業試圖將供應鏈移出中國,但在其他地方難找到同樣規模的基礎設施和熟練勞動力。
第三張王牌是中國從「特朗普1.0」時期得到了經驗,近年進一步加強與全球南方國家的關係,擴大與東南亞、拉丁美洲、非洲國家的貿易往來;第四張牌是中國知道債券市場可動搖美方的決定;第五張牌是中國在稀土提取和精煉方面處於近乎壟斷的地位。
美財長貝森特在一次閉門演說中稱,中美貿易戰當前僵局「難以為繼」。
美國當地時間4月22日,美財長貝森特在一次閉門演說中對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發警告,向投資者坦言當前僵局「難以為繼」,堅稱美國對華關稅的目「並非是為了與中國脫鉤」,但承認,目前與中國的談判尚未開啟,且這場談判將會是一場持久戰。
同日,特朗普也在白宮釋放不想繼續提高對華關稅的態度,聲稱針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稅率不會維持在當前水平,將會大幅下降,但也不會降至零。
但貝森特23日否認了美方將單方面削減對華關稅。但再次提到,中美都不認為目前的關稅水準是可持續,「兩國之間貿易中斷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
同日《華爾街日報》亦「放風」引述知情人士稱,特朗普政府正考慮大幅下調對華關稅,削減幅度可能超過一半。消息一出,美股市暴升。報道指,美對華關稅可能將降至約50%至65%,惟特朗普尚未作出最後決定,有多個選項正在考慮中,包括對華採取一種「分級徵稅」的方案。
特朗普當日也表示,可能會在「未來兩到三周內」公佈對一些貿易夥伴的新關稅金額,「可能包括中國」。但白宮發言人萊維特卻聲稱,在中美達成新貿易協定前,美方不會單方面降低針對中國的關稅。
正如《紐時》形容,白宮就談判現況又發出一個「含糊不清的訊息」。
4月24日下午,就近來美方不斷發放消息稱中美之間正進行貿易談判,甚至將達成協議,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這些都是假消息,中美雙方並沒就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或談判,更談不上達成協議,指這場關稅戰是由美方發起的,中方的態度是一貫的、明確的。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對話談判必須是平等、尊重、互惠的。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回應「關稅降溫」時表示,「解鈴還須繫鈴人」,敦促美方糾正錯誤做法,拿出談判的誠意。
當天,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亦回應美方「關稅降溫」說法表示,美方濫施關稅違背基本的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不僅無助於解決美自身問題,反而嚴重破壞國際經貿秩序,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和民眾生活消費,已經遭到國際社會和美國內強烈反對,「解鈴還須繫鈴人」,單邊加徵關稅措施由美方發起,如美方真的想解決問題,應正視國際社會和國內各方理性聲音,徹底取消所有對華單邊關稅措施,通過平等對話,找到解決分歧的辦法。
何亞東表示,中方敦促美方糾正錯誤做法,要談就拿出談的誠意,回到平等對話協商的正確軌道上來,共同推動中美經貿合作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但多家外媒都在這場全球關注的中美貿易戰,對中國投下信心一票。《印度時報》23日稱,種種跡象表明,美方正尋找出路,白宮似乎緩和了先前在關稅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對某些人來說,華府最近的言論聽起來像是一種策略,但對許多專家和投資者來說,這更像是一種焦慮。
國際危機組織東北亞問題高級分析師威廉楊對《卡達半島電視台》說,中國將堅定地維護自身目前的立場,直到看見美國政府作出一些可信的舉措,才會考慮開始談判。他認為,在中國看來,這場關稅對峙的走向,將是未來4年中美雙邊關係如何發展的前哨。
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指,美方的對華關稅戰難以達到目的,根本上是他們高估了自己手中的籌碼,低估中國的韌性和反制效果。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史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
德國《明星》周刊23日訪問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史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表示,面對美國的關稅行動,中國沒退縮,也沒主動推動達成協議,中國已經得出結論:自己掌握著主動權,「如果美國減少購買德國和中國的商品,它將面臨供應問題和更高的通脹水準」。當被問及中國是否會贏得與美國的貿易爭端時,斯蒂格利茨說「我認為會,中國經濟地位穩固,而美國卻在走弱。中國人希望成為國際上最可靠的貿易夥伴。」
英國《金融時報》24日稱,美企正在計算白宮發動關稅戰的代價,運輸、能源、電訊、建築等產業的公司高層都對美政府全面關稅行動的後果發出了警告。數據顯示,截至本周二,標準普爾500指數中不到1/5的藍籌股舉行了第一季財報電話會議,其中超過90%的電話會議提到了關稅問題,44%的電話會議提到了「衰退」一詞。
在美國國內,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23日公佈一項調查顯示,59%的美國受訪者不贊成美國政府提高關稅,39%的人表示贊成;另一項路透/益普索的最新民調顯示,只有37%美國受訪者表示自己對政府在經濟議題上的處理方式感滿意。同時,美國12個州的總檢察長提起訴訟要求法院宣布聯邦政府的「對等關稅」非法,並阻止其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