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和平外交報捷 沙伊北京對話同意復交 中東巨變有重要啟示

博客文章

中國和平外交報捷 沙伊北京對話同意復交 中東巨變有重要啟示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國和平外交報捷 沙伊北京對話同意復交 中東巨變有重要啟示

2023年03月11日 11:55 最後更新:11:58

在斷交七年後,沙特和伊朗這對「中東宿敵」在中國的斡旋下同意恢復外交關係並重新開放大使館,被視為中國和平外交的勝利,具有里程碑意義。

在中國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復外交關係。外交部圖片

在中國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復外交關係。外交部圖片

10日,中國、沙特和伊朗在北京發表三方聯合聲明。在該聲明中,三國宣佈,沙特和伊朗達成一份協議,包括同意恢復雙方外交關係,在至多兩個月內重開雙方使館和代表機構,安排互派大使,並探討加強雙邊關係。

根據三方聯合聲明,沙特國務大臣、內閣成員、國家安全顧問穆薩伊德·本·穆罕默德·艾班和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阿里·沙姆哈尼分別率領沙特和伊朗代表團於3月6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會談。

王毅形容這是對話的勝利、和平的勝利。外交部圖片

王毅形容這是對話的勝利、和平的勝利。外交部圖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10日在主持沙特和伊朗北京對話閉幕式後表示,這是對話的勝利、和平的勝利,為當前動蕩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傳遞了明確信號。

2016年初,沙特以涉嫌從事恐怖主義活動為由處死47名囚犯,其中包括知名什葉派宗教人士奈米爾,引發伊朗什葉派民眾強烈抗議。當晚,伊朗示威者衝擊沙特駐伊朗使領館。隨後一天,沙特宣佈與伊朗斷交。期間,兩國矛盾多次激化,劍拔弩張,甚至一度滑向戰爭邊緣。

卡塔爾半島電視台10日稱,過去兩年來伊朗和沙特官員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曾數次舉行磋商,但2021年伊拉克選舉期間磋商擱置,5輪磋商後沒有新的進展釋出。兩國還曾在阿曼舉行安全磋商,主要議題為也門局勢。

沙伊北京對話結出成果。外交部圖片

沙伊北京對話結出成果。外交部圖片

沙伊北京對話有成果,是全球安全倡議的一次成功實踐,成為中國外交的一個里程碑。

半島電視台認為,由於兩國在地區均有巨大影響力,因此兩國的關係走勢也會影響地區局勢,隨後也門和黎巴嫩的局勢或將有所緩和。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文少彪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同樣認為,中國成功的斡旋外交不僅使兩個地區大國化敵為友,也將帶動地區兩大對立陣營關係的重組,對於構建新的中東地緣政治和地區長治久安具有深遠意義。

「國際危機組織」海灣地區事務資深專家雅克布稱,沙特和伊朗能恢復外交關係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好消息」,對於整個中東地區局勢的緩和大有幫助。此事反映出中國在該地區的新角色,尤其是在斡旋方面。「對於中國來說,這是一場巨大的勝利」。

簡言之,中東國家高度認可和實質性回應了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說明中方提出的和平、安全理念,具有很強的現實可操作性,對解決其他地區熱點問題起到正向外溢作用,亦展示了中國的大國責任和擔當,相信中國未來將會更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另一方面,沙特和伊朗在中國達成協議,令美國感到芒刺在背。

《華爾街日報》用「中東巨變!」來形容沙特與伊朗的復交,美聯社則坦言這是中國外交取得的「重大勝利」,尤其是在海灣國家認為美國正逐漸撤出中東地區之際。

《紐約時報》援引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中東問題專家富爾頓稱,中美在中東地區的做法是不同的,美國是用一個國家去制衡另一個國家,中國則是與這兩個海灣大國都構建了外交關係,這是一個「聰明的做法」。

法新社報道指出,今次中東巨變表明中國在該地區的作用越來越大,「這讓美國和以色列感到懊惱」。

以色列前總理貝內特則在twitter表示,這對伊朗來說是一個政治勝利,但對於以色列來說,「是一個嚴重而危險的事態發展」。他認為,這對以色列建立地區聯盟對抗伊朗的努力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Richard Goldberg推文截圖。

Richard Goldberg推文截圖。

曾任白宮國安會涉伊高官Richard Goldberg在Twitter稱,這是美國政策直接導致的重大對衝招數,對衝解除制裁和核協議回歸,通過加入由中國斡旋的新的中東架構,來對衝美國從該地區撤出的影響,「這對美國不利。」

中東曾經是美國的戰略主場,今次協議對美國在全球事務中的「霸主」地位帶來很大衝擊,中東邁向和平,進一步證明處理地區熱點問題的「美式」方法行不通。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City不City」觸發深思:講好中國故事有哪些「奇技淫巧」?

2024年07月06日 10:56 最後更新:11:06

一句「City不City」近日席捲網絡,掀起一場「City」Gag活學活用大賽。這句話出自一位外國博主的中國旅行視頻,在大家的演繹下,「City」成了「城市化」「洋氣」,甚至是「刺激」的代名詞。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北京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發文指,長期以來,在英語佔主導的國際傳播語境下,中國國家形象一直被壟斷傳播權的西方媒體肆意「轉譯」。一些被打了「思想鋼印」的人,將自身標榜為現代文明範本,惡意貶損和詆毀他國,被認為「非其族類」的中國更成為主要貶斥對象。在全方位的妖魔化之下,關於中國落後、髒亂、危險甚至「基本沒通電」之類荒唐論調層出不窮,也導致相當多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極其離譜。

文章稱,就我們自己來說,這些年致力於解決「挨罵」問題,打造了不少外宣產品,但在「西強東弱」的傳播大格局之下,許多中國故事並不能很好地傳出去,或者即便傳出去了,也會因身份問題遭到打壓限流,無法獲得應有的傳播效果。由此觀之,此番一大波普通外國遊客親自來華走一遭後,竟自發成了中國的「互聯網嘴替」,無疑是值得關注的現象,對我們當下做好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具有重要啟示。

其一,要有「借嘴」意識。根據傳播主體的不同,在「誰來講」的問題上,可以分為「我者」和「他者」。傳播學理論認為,「受眾傾向於接受與自身身份相近的傳播者的觀點」。而經過多年實踐,學界、業界也逐漸意識到「我者敘事」之外,「他者敘事」同樣重要,且相較於本國講述者,外國講述者能夠很好彌補「自塑」的局限性,實現事半功倍。

成長於相同的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外國講述者與其母國受眾,幾乎沒有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的障礙,交流起來更順暢,也更容易說到對方關注點上。此外,由於文化和情感的熟悉,外國觀眾對其講述的內容也更願意卸下心防來聽,在客觀上讓中國故事有了更多被「get」的可能。

回溯歷史,國際友人見聞一直是中國故事的有效傳播途徑。13世紀中葉,借著《馬可波羅遊記》,中國的形象開始廣泛傳播於歐洲地區;20世紀30年代,一部《紅星照耀中國》,將「中國共產黨人的生活經歷和革命精神」生動展現於西方世界。新中國成立後,伊文思、安東尼奧尼的鏡頭,讓世界看到了這個「不太一樣的」新生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後,大量西方專家、學者及留學生、外國導演來華進行各個層面的交流,「他者視角」讓中國形象有了更加立體的呈現。

如今這波「ChinaTravel」,在道理上也是異曲同工。因為只有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才會發現「中國根本不是傳說的那樣」,強烈的「反差感」,自然讓很多人自發成了中國的「嘴替」。

而且,這種在場式講述的強大真實感,為鏡頭外的觀眾帶來一種投入其中的衝動。比如一位西班牙博主以第一視角邊逛邊拍,所分享的內容點擊量瞬間破千,許多網友在留言中都表達了對神秘東方大國的好奇和好感。

其二,堅持深度開放。眼下的這波「ChinaTravel」,很大程度得益於中國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

目前,中國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適用國家已擴展至54國。一般來說,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國際航線多,基本上成為了這些外國博主勇闖「新手村」的第一站。當然,大家的中國之旅也並非一路暢通無阻。起初,苦於各類App沒有外語翻譯又無法綁定銀行卡,他們多有抱怨,面對高昂的國際漫遊費用也面露難色。但沒過多久,他們的訴求就被聽到、被解決,也讓他們在另一個層面體會到了「中國速度」。

今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外籍來華人員支付指南》,用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移動支付、銀行卡、現金等5種支付服務的獲取方式和使用流程。誠意滿滿的「乾貨」,立即在外國友人的朋友圈「刷屏」。

事實說明,「City不City」背後,是越來越便利的入境政策,是中國社會的開放姿態。吸引更多人實地探訪中國,讓「洋嘴替」成為魅力中國的「代言人」,最重要的是持續做好「開放文章」。

從出台免簽政策、優化跨境支付等實操層面,到社會氛圍、思想觀念的包容引導,當「開放」成為中國社會的底色,世界以更低成本了解真實的、全面的、可親的中國,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也會越來越多。

其三,做好自己的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任何軟實力的塑造,都離不開硬實力的打底,只有腳踏實地發展自己,才能拿出更多扎實的可觀可感的具象成果。外國人來到中國,自發地成為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充滿新奇感地講述和讚美他們看到、感受到的中國,歸根結底緣於中國實實在在的發展變化。

有學者梳理了YouTube上在華外國人開設的上百條內容發現,中西對比是外國人講中國故事的共通選擇:說中國社會秩序混亂?可事實是,這裡有「凌晨兩點街邊擼串(食串燒)」的安全感,卻沒有毒品橫行、槍支泛濫,以及令人窒息的「零元購」。說中國街道髒亂差?可事實是,中國不管大城市還是小鄉鎮,街道、河道等路邊景觀都整潔有序,很難看到一些西方國家河流中如影隨形的排洩物。說中國發展落後?事實上,中國科技創新日新月異,便捷的網購系統融入生活,買東西只需「掃一掃」,甚至地鐵站裡有衛生間都成為一眾外國人直呼「哇塞」的難以想像的事……

放眼望去,豐富多彩的美食美景、既現代又傳統的城市鄉村景觀,充滿煙火氣息的日常生活圖景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等等,都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母題,也完全可以成為中國故事的切入點。

更重要的是,這些代表美好價值的內容,都是我們一步步奮鬥出來、治理出來的。當中國發展絲毫不遜色於西方發達國家,甚至在城市環境、公共服務、科技創新等方面還走在前頭,世界看中國的眼光自然會亮起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文化感召力等軟實力終究會水漲船高。

其四,要有「無心」智慧。講好故事,前提是研究受眾。國際傳播學者研究發現,移動互聯時代的跨文化傳播,正在逐漸轉向以個人為主體的國際傳播模式,傳者和受者的地位愈發平等,個人情感、個人風格等鮮活度直線提升。這種新途徑,也意味著傳播處於一種平視的姿態,更易於讓受眾不設防地去評判和接受。

仔細審視這些炙手可熱的中國故事,許多視頻沒有精美的包裝、炫酷的轉場,有的只是簡簡單單再普通不過的日常記錄。而恰恰就是這些最普通最樸素的生活樣貌,很「上頭」很「治癒」。

有人感慨,這波「ChinaTravel」火得有點突然。但事實上,這是我們長期發展和利好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特別是「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更被不少人點讚為「神來之筆」。

把該做的事情做到位,把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在世人的鏡頭前,往往就會有「無心插柳柳成蔭」之效。誰都無法預料下一個火爆的中國故事是什麼,但「火」本身就已注定,這背後的邏輯是所謂的「柔性傳播」。

這些年,從全球追蹤一路「象」北,到全球圈粉的冰墩墩,這些成功的「出海」傳播案例,幾乎都不是刻意為之的「硬傳播」,卻都憑借親切的姿態、動人的細節,讓中國形象分外鮮活,讓東方古國的文化魅力跨越文化差異直抵人心。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文章說,文化輸出也好,形象塑造也罷,「低目的性」往往更勝一籌,這就是講故事的「無心論」。不要高高在上地說教、不必時刻緊繃,生活化的視角與足夠的鬆弛,反而會讓人感受到真善美,最終四兩撥千斤。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