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嫦娥六號帶回全球首次月背取壤 這份月球「手信」有何特別?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嫦娥六號帶回全球首次月背取壤 這份月球「手信」有何特別?

2024年06月28日 12:10 最後更新:12:22

嫦娥六號將月背的土壤帶回地球,屬全球首次。月球所帶回的「手信」,有何特別之處?

6月26日,嫦娥六號返回器開艙活動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舉行。新華社圖片

6月26日,嫦娥六號返回器開艙活動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舉行。新華社圖片

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是38萬公里,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月亮的迷戀從未減退。從最早的月球初探到後來的取樣返回,中國的「嫦娥」一再啟航奔月。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號順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採樣。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號順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採樣。

在長達50多天的任務中,嫦娥六號實現了環月逆行、智能取樣、月背起降等高難度操作,將月球南極附近的土壤樣本帶回地球。就在25日,嫦娥六號順利返回地球。

這些樣本是如何取得的?在月球挖土和在地球挖土有何不同之處?

國際太空運輸協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分享了全球首次月背取壤的背後故事。

嫦娥六號在月背取壤,如同一場廣寒宮的「考古」之旅。在40多億年前,一顆直徑約100公里的小天體撞擊月球,形成如今直徑超過2500公里的艾特肯盆地。

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大致位置。NASA圖片

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大致位置。NASA圖片

隨後的多次撞擊不僅帶出了月球深層物質,也讓該區域盆地密布著「坑中套坑」。而阿波羅盆地就是嫦娥六號這次落月的地方。

楊宇光介紹,選擇在此處著陸除了考慮工程可行性外,更因為這裡具有最大的科學價值。這些古老岩石土壤樣本在地球上難以獲得,因此許多中國人浪漫地稱之為嫦娥六號是「到廣寒宮去考古」。

嫦娥五號帶回的1731克月壤樣本開箱現場。新華社圖片

嫦娥五號帶回的1731克月壤樣本開箱現場。新華社圖片

多年來,人類10次從月球採樣返回,均取自月球正面,而對於月背的探索,目前只有中國「嫦娥」成功實現兩次。

但即便是第二次到訪月背,與嫦娥五號擁有相同技術狀態的嫦娥六號此行也並不容易。

嫦娥六號的任務不僅在於征服月背,還要避免風險。月背支撐手段較弱,加上月球背面道路崎嶇,太空船承受巨大考驗,往返間充滿著困難和挑戰。

楊宇光表示,我們選擇前往月球背面,不是因為容易,而是因為困難。作為「人類唯二兩次進行月球背面的探索」,嫦娥在這一領域已率先一步。

從古至今,只有中美蘇三國從月面帶回樣本,而嫦娥六號從月背帶回的南極附近月壤樣本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印度月船一號繪制的月球撞擊坑內部水冰物質分布證據。WIKI圖片

印度月船一號繪制的月球撞擊坑內部水冰物質分布證據。WIKI圖片

據「科普中國」,嫦娥六號在月背的南極附近著陸並帶回樣本是此次任務的亮點,人類從未得到過月背的月壤樣本,而美蘇時期帶回的樣本都是朝向地球這一面。月球南極附近的土壤一直是科學界關注的焦點,也是NASA阿爾忒弥斯計畫登陸的預選區。這關係到未來人類如何開發月球,因為水是維持人體運作的必需物質。同時,我們進一步驗證了從月面返回地球的操作流程,為未來載人登月奠定了基礎。

自古以來,月亮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隨著人類探索月球的腳步不斷擴展,月球上獨特的真空環境、低重力環境以及豐富的資源可能在未來造福人類。

我國預計在2030年代建立月球科研站。CCTV圖片

我國預計在2030年代建立月球科研站。CCTV圖片

楊宇光指出,隨著航天技術的進步和探測器的不斷往返,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會擴大。他表示:「或早或晚,月球將成為人類走向深空的前哨基地,為更大規模的太空時代發展奠定基礎。」

走向深空,月球可能成為人類首站。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17歲「女版姚明」張子宇實力碾碎日本隊 震驚籃壇人氣熱爆 外媒:怪物級別的恐怖

2024年06月27日 16:52 最後更新:06月28日 15:17

17歲的張子宇或許自己也想不到,僅僅是在U18亞洲杯打了三場比賽就享譽全球。身高2米20的她,展現出統治一切的表現,率領中國隊在小組賽3戰全勝,令外媒直呼簡直是開啟「出貓」模式。

張子宇以「壓倒性」的統治力,「粉碎」日本女籃。

張子宇以「壓倒性」的統治力,「粉碎」日本女籃。

在FIBA 2024 U18女籃亞洲杯小組預賽中,取得兩連勝的日本代表隊於6月26日在最後一場小組賽中迎戰同樣取得兩連勝的中國代表隊。賽前,日本媒體稱,中國女籃陣中有身高達2米20的高個子中鋒張子宇,如果她上場的話,日本球員如何應對引人注目。只要讓張子宇在內綫接球,防守已經無法阻止她投籃。

參加本届U18女籃亞洲杯的8支隊伍平均分成2組,以循環賽的形式爭奪進入淘汰賽的席位。前兩戰,日本代表隊以84-47戰勝新西蘭,80-29戰勝印度尼西亞。與此相對,中國代表隊也在與這兩隊的較量中拉開了很大的差距。收官輪中日之戰,事關誰將以小組第一的身份晋級四强。

日本女籃隊員攬腰都攔不住張子宇。

日本女籃隊員攬腰都攔不住張子宇。

對上實力相近的日本隊,在26日的比賽中,張子宇攻入創下賽事個人單場得分最高紀錄的44分,並率領中國隊以97:81擊敗日本,與另一組頭名的澳大利亞雙雙率先晋級半决賽。全場她22次出手中20球,命中率超過九成。

此前,在首場與印度尼西亞隊的比賽中,張子宇僅出場13分鐘,就取得了19分(投籃9中9,百分百命中)、7個籃板球、3次封蓋,與新西蘭隊的比賽,只出場23分鐘就取得了36分(投籃20投中16)、13個籃板球、4次封蓋的成績,使其名揚全球。

日本女籃隊員攬腰都攔不住張子宇。

日本女籃隊員攬腰都攔不住張子宇。

因為張子宇巨大的身體優勢,對手根本防不住她。在場上,對手的身高就到她的手肘,這還怎麽防守?

如此恐怖的身高優勢,讓張子宇在場上打球基本上就是投籃練習,對手根本蓋不到她。只要張子宇把球舉過頭頂,對手便絕望了。

而這還是「1.0版」的張子宇,她的很多技術仍有提升空間,如果能把體能練上去,那真是對手的噩夢了。

首次亮相國際比賽,張子宇也引來了世界的關注。外媒都驚嘆她17歲2米20的身高,坦言難以置信,簡直是怪物級別的存在,真不是AI合成。

張子宇雖然注册身高是2米20,但國內曾有報道指她的身高更達到2.26米、甚至是2.28米,跟身高2.29米的姚明非常接近。

參加本届賽事的日本女籃的平均身高為1米72.1,身高最高的山田英真(山梨學院大學1年級)為1米80,與張子宇相差40厘米以上。

在社交網絡上,日本球迷對於張子宇展開了熱議。「她是另一個次元。也能瞄準女子籃球史上No.1。」「不行啊」「太不講理了…」「這是女版姚明」「太高了!」

日本球迷認為,張子宇有望成為女籃史上No.1。日本媒體報道截圖

日本球迷認為,張子宇有望成為女籃史上No.1。日本媒體報道截圖

日本媒體《THE DIGEST》也被張子宇征服,撰文寫道:中國17歲的超級新星,以2.2米的尺寸統治比賽,日本隊全隊防守也無法限制她,她以90.9%的命中率創造44分紀錄。女版的姚明太恐怖了。

日本媒體《THE ANSWER》也用了比較誇張的風格——17歲身高220厘米「不公平」,中國籃球姑娘驚艶亮相引震驚海外,「作弊模式!」。

另一日本媒體《Jcast》寫道:中國220厘米國寶在U18亞洲杯統治比賽,每一場比賽都會有所成長。文中紀錄中國女籃三連勝,張子宇19+7、36+13、44+14的數據並透露,美國CNN已經開始關注這位年僅17歲的天才選手,一些WNBA球隊也開始注視到這位小球員,未來她有希望被WNBA球隊選中,她的靜態天賦比韓旭、李月汝還要出色。

張子宇打了3場比賽,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巨大轟動,尤其美國媒體紛紛報道了張子宇,並且表示,儘管張子宇距離國際球員必須滿20歲才能參加WNBA選秀還有幾年時間,但是WNBA球隊肯定會關注她。有媒體認為她最快可以在2027年進入WNBA。

張子宇的父親身高213公分,母親于瑛是前中國女籃國手、身高198公分,她表示:「我的父母都是籃球運動員,我是在上小學的時候接觸到這項運動,我媽媽鼓勵我打籃球。」

對於自己在小組賽的表現,張子宇很滿意,她接受採訪時表示:「感覺還可以,挺好的。」關於第三場比賽擊敗强敵日本隊,張子宇說道:「首先我們很團結,一起齊心協力地去拿下每一個球。」

關於這一戰得到國際比賽生涯最高分44分,張子宇說道:「非常地開心激動。」記者詢問張子宇累不累,張子宇笑著搖搖頭說:「不累,很開心。」

關於在網絡上走紅,張子宇表示:「有壓力也有動力,看到大家對我的期待,自己會去努力地加油。」

張子宇還表示現在狀態不錯,調整得還可以。關於如何進行調節,張子宇說道:「平常看會兒書,畫會兒畫,去調節一下自己的心情。」

張子宇的媽媽于瑛也來到了現場觀看比賽,張子宇表示會和母親有一些交流,會打電話和她溝通。張子宇說道:「她會很鼓勵我,她覺得我打得還不錯。然後她會很鼓勵我,我也很感謝她。」

現在,張子宇從酒店出來去球館訓練,已經開始有小球迷追上去要簽名了,她會很大方地為孩子們簽名。

17歲的張子宇性格開朗,場下和隊友們相處愉快。她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將向冠軍發起衝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