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限制中國留學生科技領域深造 副國務卿:中國生可學人文社科

博客文章

美國限制中國留學生科技領域深造  副國務卿:中國生可學人文社科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限制中國留學生科技領域深造 副國務卿:中國生可學人文社科

2024年06月26日 15:38 最後更新:15:45

中國留學生長期以來是美國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然而,近年一系列針對中國留學生的審查和限制措施引起了爭議。

坎貝爾資料圖

坎貝爾資料圖

近期,美國副國務卿坎貝尓發表言論,主張鼓勵中國學生赴美專注於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學習,而對參與尖端科技領域持有保留態度。同時,他傾向於從印度增加國際學生的招生,視之為更重要的安全夥伴。

《觀察者網》引述外媒報導,坎貝爾向美國對外關係智庫委員會表示,希望看到更多中國學生前來美國專攻人文和社會科學,而非粒子物理。他聲稱,美國應歡迎更多來自中國的學生,但他們應該來學習人文學科而不是科學。

他指出,出於安全考慮,美國大學正在限制中國留學生接觸敏感技術。

他表示,沒有足够的美國人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美國需要在這些領域招收更多的國際學生,但要從印度這個美國日益重要的安全合作夥伴那裏招,而不是從中國。

坎貝爾還被問到所謂的「中國行動計劃」。據悉,該計劃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旨在打擊所謂的「與中國相關的間諜活動、知識産權盜竊」。該計劃在拜登政府執政期間被終止。

坎貝爾表示,美國大學在支持中國留學生繼續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做出了「謹慎的嘗試」,但也「對實驗室、中國學生的一些活動持謹慎態度」。「我確實認為有可能削减和限制某些類型的訪問,我們已經普遍看到了這一點,特別是在美國各地的技術項目中。」

他稱,有些人認為中國是彌補美國理工科學生短缺的唯一來源。但「我認為,未來我們需要看到的最大增長,將是更多的印度學生來美國大學學習一系列技術以及其它領域的課程。」

路透社指出,多年來,中國留學生一直是美國最大的外國學生群體,在2022/23學年的總人數接近29萬。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政府頻繁對中國留學生實施打壓限制,以及無端滋擾、盤查、遣返。

據《中國日報》報道,據不完全統計,美方近年來無端滋擾盤查遣返了30餘名計算機相關專業中國留學生,絕大多數為碩博研究生,其中博士占比超過一半,多數來自美知名高校,研究方向覆蓋人工智能、信息科學、網絡安全、電氣、軟件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領域。

今年3月8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回應中國留學生入境美國時遭盤查幷被遣返一事時表示,美方的做法遠遠超出了正常的執法範圍,帶有强烈的意識形態偏見,嚴重侵犯當事人的正當合法權益,嚴重干擾中美正常人員往來,嚴重違背中美元首關於加强和便利兩國人員交流的共識。中方强烈不滿,堅决反對,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毛寧指出,美方一向標榜所謂開放、自由,口口聲聲表示重視美中人文交流,歡迎中國留學生,實際上却不斷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對中國留學生采取選擇性、歧視性、政治性執法,本質上還是美方一些人的冷戰思維在作祟。

毛寧强調,中方敦促美方停止打著所謂國家安全的幌子滋擾中國赴美留學人員,停止毒化兩國關係的民意環境,停止阻礙兩國人民的友好交流。中方將采取堅决措施,維護中國公民的正當合法權益。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嫦娥六號帶回全球首次月背取壤 這份月球「手信」有何特別?

2024年06月28日 12:10 最後更新:12:22

嫦娥六號將月背的土壤帶回地球,屬全球首次。月球所帶回的「手信」,有何特別之處?

6月26日,嫦娥六號返回器開艙活動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舉行。新華社圖片

6月26日,嫦娥六號返回器開艙活動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舉行。新華社圖片

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是38萬公里,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月亮的迷戀從未減退。從最早的月球初探到後來的取樣返回,中國的「嫦娥」一再啟航奔月。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號順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採樣。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號順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採樣。

在長達50多天的任務中,嫦娥六號實現了環月逆行、智能取樣、月背起降等高難度操作,將月球南極附近的土壤樣本帶回地球。就在25日,嫦娥六號順利返回地球。

這些樣本是如何取得的?在月球挖土和在地球挖土有何不同之處?

國際太空運輸協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分享了全球首次月背取壤的背後故事。

嫦娥六號在月背取壤,如同一場廣寒宮的「考古」之旅。在40多億年前,一顆直徑約100公里的小天體撞擊月球,形成如今直徑超過2500公里的艾特肯盆地。

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大致位置。NASA圖片

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大致位置。NASA圖片

隨後的多次撞擊不僅帶出了月球深層物質,也讓該區域盆地密布著「坑中套坑」。而阿波羅盆地就是嫦娥六號這次落月的地方。

楊宇光介紹,選擇在此處著陸除了考慮工程可行性外,更因為這裡具有最大的科學價值。這些古老岩石土壤樣本在地球上難以獲得,因此許多中國人浪漫地稱之為嫦娥六號是「到廣寒宮去考古」。

嫦娥五號帶回的1731克月壤樣本開箱現場。新華社圖片

嫦娥五號帶回的1731克月壤樣本開箱現場。新華社圖片

多年來,人類10次從月球採樣返回,均取自月球正面,而對於月背的探索,目前只有中國「嫦娥」成功實現兩次。

但即便是第二次到訪月背,與嫦娥五號擁有相同技術狀態的嫦娥六號此行也並不容易。

嫦娥六號的任務不僅在於征服月背,還要避免風險。月背支撐手段較弱,加上月球背面道路崎嶇,太空船承受巨大考驗,往返間充滿著困難和挑戰。

楊宇光表示,我們選擇前往月球背面,不是因為容易,而是因為困難。作為「人類唯二兩次進行月球背面的探索」,嫦娥在這一領域已率先一步。

從古至今,只有中美蘇三國從月面帶回樣本,而嫦娥六號從月背帶回的南極附近月壤樣本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印度月船一號繪制的月球撞擊坑內部水冰物質分布證據。WIKI圖片

印度月船一號繪制的月球撞擊坑內部水冰物質分布證據。WIKI圖片

據「科普中國」,嫦娥六號在月背的南極附近著陸並帶回樣本是此次任務的亮點,人類從未得到過月背的月壤樣本,而美蘇時期帶回的樣本都是朝向地球這一面。月球南極附近的土壤一直是科學界關注的焦點,也是NASA阿爾忒弥斯計畫登陸的預選區。這關係到未來人類如何開發月球,因為水是維持人體運作的必需物質。同時,我們進一步驗證了從月面返回地球的操作流程,為未來載人登月奠定了基礎。

自古以來,月亮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隨著人類探索月球的腳步不斷擴展,月球上獨特的真空環境、低重力環境以及豐富的資源可能在未來造福人類。

我國預計在2030年代建立月球科研站。CCTV圖片

我國預計在2030年代建立月球科研站。CCTV圖片

楊宇光指出,隨著航天技術的進步和探測器的不斷往返,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會擴大。他表示:「或早或晚,月球將成為人類走向深空的前哨基地,為更大規模的太空時代發展奠定基礎。」

走向深空,月球可能成為人類首站。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