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乳癌成全球第一大癌 早期治癒率高達9成6類人高危

兩岸

乳癌成全球第一大癌 早期治癒率高達9成6類人高危
兩岸

兩岸

乳癌成全球第一大癌 早期治癒率高達9成6類人高危

2023年04月26日 10:40 最後更新:11:29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佈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約1930萬,癌症導致的死亡人數約1000萬。新增病例60%來自最常見的10種腫瘤,其中女性乳癌佔11.7%,在數量上已經首次超越了肺癌(11.4%),成為全球診斷人數最多的癌症。

憑台灣話題電視劇《犀利人妻》獲得第46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的朱芯儀2022自爆患乳癌後,曾經歷多次化療並接受切除手術。

憑台灣話題電視劇《犀利人妻》獲得第46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的朱芯儀2022自爆患乳癌後,曾經歷多次化療並接受切除手術。

香港乳癌基金會賽馬會乳健中心提供多項專業乳腺檢查。 星島資料圖

香港乳癌基金會賽馬會乳健中心提供多項專業乳腺檢查。 星島資料圖

演員金燕玲也是乳癌康復者。 資料圖片

演員金燕玲也是乳癌康復者。 資料圖片

央視新聞指出,中國每年大約新增乳癌患者42萬人,而且近年來年發病率每年遞增3%到4%。我國女性乳癌發病年齡的高峰在45歲—55歲,早於西方國家的55歲—59歲,原因除了遺傳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改變等因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來自壓力和情緒。

更多相片
憑台灣話題電視劇《犀利人妻》獲得第46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的朱芯儀2022自爆患乳癌後,曾經歷多次化療並接受切除手術。

憑台灣話題電視劇《犀利人妻》獲得第46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的朱芯儀2022自爆患乳癌後,曾經歷多次化療並接受切除手術。

香港乳癌基金會賽馬會乳健中心提供多項專業乳腺檢查。 星島資料圖

香港乳癌基金會賽馬會乳健中心提供多項專業乳腺檢查。 星島資料圖

演員金燕玲也是乳癌康復者。 資料圖片

演員金燕玲也是乳癌康復者。 資料圖片

香港乳癌基金會賽馬會乳健中心提供多項專業乳腺檢查。 星島資料圖

香港乳癌基金會賽馬會乳健中心提供多項專業乳腺檢查。 星島資料圖

香港乳癌基金會賽馬會乳健中心提供多項專業乳腺檢查。 星島資料圖

香港乳癌基金會賽馬會乳健中心提供多項專業乳腺檢查。 星島資料圖

香港乳癌權威和先驅張淑儀醫生正在查看乳房X光片。 星島資料圖

香港乳癌權威和先驅張淑儀醫生正在查看乳房X光片。 星島資料圖

台灣大里仁愛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周旭桓(左)指年輕乳癌患者逐年增加,呼籲及早就醫。

台灣大里仁愛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周旭桓(左)指年輕乳癌患者逐年增加,呼籲及早就醫。

納米比亞慈善組織創辦人Hester Koch為乳癌康復者製作乳房假體。 新華社

納米比亞慈善組織創辦人Hester Koch為乳癌康復者製作乳房假體。 新華社

納米比亞慈善組織創辦人Hester Koch為乳癌康復者製作乳房假體。 新華社

納米比亞慈善組織創辦人Hester Koch為乳癌康復者製作乳房假體。 新華社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供的乳癌細胞3D圖像,藍色的是DNA,綠色是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質。 美聯社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供的乳癌細胞3D圖像,藍色的是DNA,綠色是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質。 美聯社

洛杉磯一名放射科醫生用放大鏡檢查乳房X光片,判斷病人是否患有乳腺癌。 美聯社

洛杉磯一名放射科醫生用放大鏡檢查乳房X光片,判斷病人是否患有乳腺癌。 美聯社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腫瘤中心曾發文介紹,臨床數據顯示,早期乳癌臨床治癒率可達80%~90%,晚期乳癌治癒率不足40%。但我國不少乳癌患者首次診斷已是中晚期,這與患者自身的健康意識、防癌觀念和就醫條件等都有關係。提高乳癌的早期診斷率是防治的關鍵。

香港乳癌基金會賽馬會乳健中心提供多項專業乳腺檢查。 星島資料圖

香港乳癌基金會賽馬會乳健中心提供多項專業乳腺檢查。 星島資料圖

香港乳癌基金會賽馬會乳健中心提供多項專業乳腺檢查。 星島資料圖

香港乳癌基金會賽馬會乳健中心提供多項專業乳腺檢查。 星島資料圖

【乳癌徵狀 】

1.乳房出現不痛的小硬塊,表面不光滑,邊緣不清晰,不易被推動。

2. 部分人皮膚出現「橙皮紋」,或者凹陷出現「酒窩」,若腫瘤鄰近乳頭可引起乳頭凹陷、扁平、回縮甚至滲液。

3. 部分患者腋窩淋巴結腫大。腋下淋巴結是乳癌早期轉移的常見部位。

4. 較少見的表現:皮膚紅腫熱痛、增厚粗糙等,或乳頭痛癢、灼燒感、乳暈出現濕疹樣變化。

香港乳癌權威和先驅張淑儀醫生正在查看乳房X光片。 星島資料圖

香港乳癌權威和先驅張淑儀醫生正在查看乳房X光片。 星島資料圖

台灣大里仁愛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周旭桓(左)指年輕乳癌患者逐年增加,呼籲及早就醫。

台灣大里仁愛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周旭桓(左)指年輕乳癌患者逐年增加,呼籲及早就醫。

【乳癌高危因素】

1.初潮年齡早、絕經年齡晚、不孕及初次足月產的年齡較大。

2. 吸煙、肥胖、不健康飲食,熬夜等不健康生活習慣。

3. 電離輻射,如放射線等。

4. 激素類藥物如口服避孕藥等。

5. 其他乳房疾病,如不典型增生。

6. 家族遺傳或基因缺陷,母親患有乳腺癌的女性發病風險升高。

納米比亞慈善組織創辦人Hester Koch為乳癌康復者製作乳房假體。 新華社

納米比亞慈善組織創辦人Hester Koch為乳癌康復者製作乳房假體。 新華社

【如何預防乳癌】

1.保持健康體重:BMI 保持在18.5-23.9之間。

2. 堅持鍛練:每周至少4小時。

3. 避免熬夜:保證晚上充足睡眠。

4. 健康飲食:少吃高脂高糖高熱量食物,多吃高纖維食物。

5. 戒煙戒酒:青春期開始吸煙的女性患病風險增加70%。

6. 堅持母乳餵養:餵母乳可以降低乳癌風險。

7. 遠離電離輻射

納米比亞慈善組織創辦人Hester Koch為乳癌康復者製作乳房假體。 新華社

納米比亞慈善組織創辦人Hester Koch為乳癌康復者製作乳房假體。 新華社

【乳癌認知誤區】

1. 有腫塊就是乳腺癌?錯!

80%的乳房腫塊是良性的。

2.乳癌都是遺傳?錯!

只有5-10%的乳癌與遺傳相關。

3. 男性不會得乳癌?錯!

男性也會得,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

4. 乳癌患者不能吃糖或豆製品?錯!

沒有證據表明這些對乳癌有影響。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供的乳癌細胞3D圖像,藍色的是DNA,綠色是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質。 美聯社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供的乳癌細胞3D圖像,藍色的是DNA,綠色是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質。 美聯社

洛杉磯一名放射科醫生用放大鏡檢查乳房X光片,判斷病人是否患有乳腺癌。 美聯社

洛杉磯一名放射科醫生用放大鏡檢查乳房X光片,判斷病人是否患有乳腺癌。 美聯社

英國凱特王妃自完成癌症治療後,逐漸重返公眾視野。上個月,她低調前往英國湖區,與童軍一同體驗「遠離手機」的戶外時光,並分享大自然如何幫助她在抗癌路上找到內心平靜。

Kensington Palace圖片

Kensington Palace圖片

強調大自然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肯辛頓宮近日發布一段影片,揭露凱特王妃上月秘密造訪湖區的細節。她與英國新任童軍總司令德韋恩菲爾茲(Dwayne Fields)沿湖畔散步,暢談自然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自2020年起擔任英國童軍協會共同主席的凱特,特別強調:「並非每個人都與自然有相同連結,但對我而言,它是平衡心靈、找回平靜的關鍵——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這份連結尤其珍貴。」

Kensington Palace圖片

Kensington Palace圖片

Kensington Palace圖片

Kensington Palace圖片

菲爾茲亦認同讓年輕人接觸自然的重要性:「戶外活動能讓他們挑戰自我、學習領導力、建立友誼,創造一生難忘的回憶。」

與童軍互動 傳承戶外精神

其後,凱特與一群10至15歲的童軍一起學習地圖閱讀,協助他們考取「自然觀察員徽章」。她笑言:「童軍運動最可貴之處,是它始終保持核心價值。即使世界急速變化,它仍能啟發年輕人,對他們的人生產生深遠影響。」

Kensington Palace圖片

Kensington Palace圖片

「無螢幕魔法」獲讚貼地親民

菲爾茲回憶與王妃的相聚時,形容那段「沒有手機干擾」的時光如同魔法:「在戶外,我們總能展現最好的一面。凱特王妃親切又有魅力,擅長與不同年齡層溝通,絕對能鼓勵年輕人勇敢說出自己的故事。」

Kensington Palace圖片

Kensington Palace圖片

此次行程未事先公開,但影片中可見凱特氣色良好,與童軍們互動自然,展現她一貫的親民作風。網友紛紛留言祝福:「願王妃繼續康復」、「放下手機擁抱自然,說得真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