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佈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約1930萬,癌症導致的死亡人數約1000萬。新增病例60%來自最常見的10種腫瘤,其中女性乳癌佔11.7%,在數量上已經首次超越了肺癌(11.4%),成為全球診斷人數最多的癌症。

憑台灣話題電視劇《犀利人妻》獲得第46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的朱芯儀2022自爆患乳癌後,曾經歷多次化療並接受切除手術。

香港乳癌基金會賽馬會乳健中心提供多項專業乳腺檢查。 星島資料圖

演員金燕玲也是乳癌康復者。 資料圖片
央視新聞指出,中國每年大約新增乳癌患者42萬人,而且近年來年發病率每年遞增3%到4%。我國女性乳癌發病年齡的高峰在45歲—55歲,早於西方國家的55歲—59歲,原因除了遺傳和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改變等因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來自壓力和情緒。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腫瘤中心曾發文介紹,臨床數據顯示,早期乳癌臨床治癒率可達80%~90%,晚期乳癌治癒率不足40%。但我國不少乳癌患者首次診斷已是中晚期,這與患者自身的健康意識、防癌觀念和就醫條件等都有關係。提高乳癌的早期診斷率是防治的關鍵。

香港乳癌基金會賽馬會乳健中心提供多項專業乳腺檢查。 星島資料圖

香港乳癌基金會賽馬會乳健中心提供多項專業乳腺檢查。 星島資料圖
【乳癌徵狀 】
1.乳房出現不痛的小硬塊,表面不光滑,邊緣不清晰,不易被推動。
2. 部分人皮膚出現「橙皮紋」,或者凹陷出現「酒窩」,若腫瘤鄰近乳頭可引起乳頭凹陷、扁平、回縮甚至滲液。
3. 部分患者腋窩淋巴結腫大。腋下淋巴結是乳癌早期轉移的常見部位。
4. 較少見的表現:皮膚紅腫熱痛、增厚粗糙等,或乳頭痛癢、灼燒感、乳暈出現濕疹樣變化。

香港乳癌權威和先驅張淑儀醫生正在查看乳房X光片。 星島資料圖

台灣大里仁愛醫院乳房外科醫師周旭桓(左)指年輕乳癌患者逐年增加,呼籲及早就醫。
【乳癌高危因素】
1.初潮年齡早、絕經年齡晚、不孕及初次足月產的年齡較大。
2. 吸煙、肥胖、不健康飲食,熬夜等不健康生活習慣。
3. 電離輻射,如放射線等。
4. 激素類藥物如口服避孕藥等。
5. 其他乳房疾病,如不典型增生。
6. 家族遺傳或基因缺陷,母親患有乳腺癌的女性發病風險升高。

納米比亞慈善組織創辦人Hester Koch為乳癌康復者製作乳房假體。 新華社
【如何預防乳癌】
1.保持健康體重:BMI 保持在18.5-23.9之間。
2. 堅持鍛練:每周至少4小時。
3. 避免熬夜:保證晚上充足睡眠。
4. 健康飲食:少吃高脂高糖高熱量食物,多吃高纖維食物。
5. 戒煙戒酒:青春期開始吸煙的女性患病風險增加70%。
6. 堅持母乳餵養:餵母乳可以降低乳癌風險。
7. 遠離電離輻射

納米比亞慈善組織創辦人Hester Koch為乳癌康復者製作乳房假體。 新華社
【乳癌認知誤區】
1. 有腫塊就是乳腺癌?錯!
80%的乳房腫塊是良性的。
2.乳癌都是遺傳?錯!
只有5-10%的乳癌與遺傳相關。
3. 男性不會得乳癌?錯!
男性也會得,患者大多為中老年人。
4. 乳癌患者不能吃糖或豆製品?錯!
沒有證據表明這些對乳癌有影響。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供的乳癌細胞3D圖像,藍色的是DNA,綠色是細胞表面的一種蛋白質。 美聯社

洛杉磯一名放射科醫生用放大鏡檢查乳房X光片,判斷病人是否患有乳腺癌。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