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報告指美國衛星快速發射能力已輸中國 特別提及東風發射車

博客文章

美報告指美國衛星快速發射能力已輸中國 特別提及東風發射車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報告指美國衛星快速發射能力已輸中國 特別提及東風發射車

2023年07月30日 16:34 最後更新:16:47

美國喬治城大學研究人員近期發表了一份名為「捍衛終極高地」的報告,指出一個擔憂的問題:美國在衛星快速發射能力上已經輸給了中國。這份報告稱,如果出現一些「罕見但攞命」的情況,比如兩國的衛星星座突然被摧毀時,中國將能夠在幾天內就開始恢復星座,而美國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機會。

快舟-11運載火箭發射。

快舟-11運載火箭發射。

不過,眾所周知,美國是第一航天强国,這份報告是否誇大其詞?

在大規模發射方面,液體燃料的火箭才是主力,美國一直以來依賴這方面的強大實力鎖定了自己的優勢。不管是「國家隊」還是民營企業,直到今天還是領先中國。

而固體推進劑方面則有些不同,美國的固體推進劑運載火箭多是用軍隊的導彈改造而來。比如「牛頭怪」系列火箭,就是LGM-30「民兵」和LGM-118A「和平衛士」洲際導彈的改造版。這個系列的運載火箭可搭載幾百到幾千公斤不等的載荷,軌道也覆蓋了近地軌道、中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

但是它們有一個缺點,就是需要發射場的保障,這就大大制約了發射頻率。因為美國雖然有好幾個可以發射航天器的發射場,但發射工位歸根到底還是有限的。

所以美國研究人員焦慮的正是,雖然中國這邊傳統的液體燃料火箭發射也需要使用固定的發射場,但可以機動發射的型號早就出現,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這份美國報告指出,自2002年以來,中國設計並發射了六種與運輸起竪發射車(TEL)兼容的固體推進劑火箭型號。這就意味著這些火箭可以在移動平台上運到任何平坦的開放區域,然後起竪進行發射。

航天科技的捷龍1號固體火箭。

航天科技的捷龍1號固體火箭。

這其中航天科工集團的快舟1號甲是主力,從2013年以來已經成功發射幾十次。它的運載能力雖然並不算大只有幾百公斤,但需要搭載的衛星也不大,完全夠用。

中國的固體推進劑火箭關鍵優點是快和靈活,可以在抵達發射場後七天內發射,只需要一個籃球場大小的平坦堅硬地面,特別適合快速構建衛星星座或發射現有星座的替換衛星。

顯然,美國目前還沒有類似的能力。因此,這些研究人員強烈建議提出這個話題並建立固體推進劑導彈的戰略儲備「以防萬一」。

中國的運輸起竪發射車種類很齊全。

中國的運輸起竪發射車種類很齊全。

中國為什麼在這個領域「突然」領先了美國呢?

事實上,車載固體推進劑運載火箭,其實就是東風導彈軍轉民的產物。它們共同的生產廠商是航天科工。

近年來,隨著民用航天發射市場的擴大,擁有固體推進劑導彈絕活的航天科工也發現了機會,於是開始研究軍用轉民用。在舊導彈基礎上改造運載火箭,這屬於鑄劍為犁,和美國用「牛頭怪」發射衛星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除了快舟1系列,更新款的快舟11也在一次失利後,於2022年發射成功。它的優勢在於成本進一步降低,相比國際商業發射市場同類火箭的每公斤2.5-4萬美元,它的成本只要1萬美元,而且準備時間縮短到一周,這就是可怕的競爭力。

中國科學院的力箭一號火箭。

中國科學院的力箭一號火箭。

換言之,雖然中國如今的航天整體實力和美國還有差距,但也逐漸有了優勢項目,不用妄自菲薄。在努力造大火箭的同時,中國也在小型化方向發力,結果就是成本低、造得快,其實在小衛星上也一樣,只有具備這種能力的國家,才不怕打持久戰。

當然,現階段中國也還沒有資格自滿。美國不論是「國家隊」和還是太空探索這樣的民營公司,如今在發射大重量載荷,或是一次發射海量載荷方面都是中國要追趕的目標。拋開液體推進劑火箭的發射準備時間不說,馬斯克的獵鷹9號火箭在2021年曾一次發射了143顆小衛星創下記錄,並不是能力達不到,而是有無需要。

美國想要在機動靈活的小型運載火箭上發力,技術上也不會太難,美國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還是很先進的。但仍然還是需要花時間,而且美國人也沒有東風-21這類中程導彈起竪發射車。除此之外,大規模生產時,價格能不能比中國的低,也是一大問題。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軍加速部署「瀕海作戰團」制華 美智庫指其一弱點易遭中國反制

2024年07月06日 14:34 最後更新:14:46

種種跡象顯示,美軍正在加速打造這把針對中國的利刃。

《環球時報》旗下軍事公眾號「樞密院十號」引述日本共同社報道,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史密斯上月受訪時宣稱,美國海軍陸戰隊「未來數年內」將在關島部署小規模且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瀕海作戰團」,以「對抗來自中國的攻擊」,並保護日本、菲律賓等盟友。

史密斯稱,「瀕海作戰團」設立目的是提供遠程探測和火力打擊,能夠使用機動導彈打擊對手的艦隻,還能向偏遠島嶼部署小規模海軍陸戰隊,從而保護日本本土、菲律賓和南韓。

2022年3月,美國海軍陸戰隊首個「瀕海作戰團」在夏威夷成立。去年11月,美軍第二支「瀕海作戰團」在沖繩成立。日媒稱,美軍駐紮在沖繩的「瀕海作戰團」在緊急情況下將被分散並部署到周圍島嶼,「從陸地上攻擊中國海軍艦艇,擾亂中方軍事活動」。史密斯還透露,美國海軍陸戰隊「數年後」將在關島部署第三支同類部隊,目的是「可以迅速從關島向菲律賓展開。」

正在訓練的「瀕海作戰團」。網上圖片

正在訓練的「瀕海作戰團」。網上圖片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此前的計劃,美國海軍陸戰隊依托駐沖繩第4海軍陸戰團、第12海軍陸戰團組建2個「瀕海作戰團」,分別於2025年至2026年、2027年至2030年完成,但根據去年3月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的報告,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第三個「瀕海作戰團」有望於2025年在關島成立,顯示實際改編進度明顯加快。

當被問及這些安全措施是否足以「阻止中國」時,史密斯稱,「這就要問中國了」。他揚言,「如果他們不想讓自己的艦隻沉沒,那麼這就足以阻止他們」,「一旦他們攻擊菲律賓或日本,那對他們來說將是非常糟糕的一天。因為我們致力於共同防禦日本」。

根據美軍構想,如果西太平洋地區爆發大規模衝突,這3個「瀕海作戰團」可從駐地迅速前出,沿島鏈動態分佈式部署,構築多層「遠征前進基地」,為兩棲登陸艦實施「前沿海域控制作戰」奠定基礎,最終完成對關鍵海峽的封控。《華盛頓郵報》今年3月介紹,「瀕海作戰團」規模小、更具機動性,主要任務不是執行傳統的兩棲攻擊,而是在第一島鏈等「中國遠程火力覆蓋範圍」內的偏遠島嶼實施快速部署、收集情報以及使用反艦導彈擊沉艦艇,從而牽制解放軍並為美國海空軍主力提供火力引導。

為此,「瀕海作戰團」也特意配備了精幹的編制和先進的武器。1個「瀕海作戰團」由1800人至2000人組成,包括1個指揮所、1個瀕海戰鬥隊(下轄1個機步營和1個反艦導彈連)和1個後勤營。其中瀕海戰鬥隊主要裝備是安裝在聯合輕型戰術車輛上的「海軍打擊導彈」,實施海上拒止與海上控制作戰;瀕海防空營則配備對空監視的AN/TPS-80地面防空雷達,以及執行偵察和打擊任務的MQ-9「死神」無人機。此外,「瀕海作戰團」還會配備美國海軍新研製的輕型兩棲登陸艦,旨在填補大型多用途兩棲戰艦與小型短程登陸艇之間的能力空白,以確保能夠在島嶼之間快速機動。

不過,正如美軍近年來推進的其他軍事變革一樣,「瀕海作戰團」的實際效能也遭到各方質疑。例如在現代化偵察體系面前,「瀕海作戰團」很難在小島上掩飾蹤跡,從而失去了最重要的隱蔽性。《華盛頓郵報》稱,盡管美軍可以通過對車輛進行偽裝、拉開車輛間距、頻繁移動車輛以及間歇性通信等方式來降低自身的識別度,但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國防項目主任佩蒂約翰承認,在小型島嶼,可藏身的區域和能通行的道路都較少,「因此中國更易搜索並最終找到他們要找的東西」。

同時,「瀕海作戰團」配套的裝備也存在麻煩。例如「瀕海作戰團」部署所必須的輕型兩棲登陸艦,到目前都還沒有完成設計定型,未來採購數量和部署時間需要國會層層審查,就連美媒都承認前途難料。

「瀕海作戰團」配套的輕型兩棲登陸艦尚未定型。網上圖片

「瀕海作戰團」配套的輕型兩棲登陸艦尚未定型。網上圖片

至於「瀕海作戰團」戰術需要部署的那些島嶼,自然也不是無主的。一旦爆發衝突,這些島嶼所屬的國家是否允許美軍利用它們與中國作戰,一切也都是未知之數。因此和美國陸軍推進類似作戰理念的多域特遣部隊一樣,這些化整為零的「游擊戰」能否在體系對抗的現代戰爭中佔到便宜,還是未知之數。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