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M1A1主戰坦克最近為何patpat朝前?烏軍道出心酸原因

博客文章

M1A1主戰坦克最近為何patpat朝前?烏軍道出心酸原因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M1A1主戰坦克最近為何patpat朝前?烏軍道出心酸原因

2024年06月22日 11:56 最後更新:12:04

近日,烏克蘭方面在面對戰場現實後,不得不承認,美國援助的M1A1主戰坦克並未能如預期般成為「戰場神器」,反而在戰場上暴露出諸多問題。

《環球時報》旗下的軍事公眾號「樞密院十號」注意到,在最近的報道中,烏軍展示的M1A1坦克大多將炮塔轉向後方,坦克防護最薄弱的後部朝向前方。例如,烏克蘭方面最近發布了一張M1A1加裝反無人機格柵裝甲的照片,拍攝角度是從坦克的正後方,只是炮塔也轉向了後方。這一設置讓人不禁疑惑,烏軍是否只想撤退。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一般來說,坦克的炮塔和車體正面裝甲是最厚的,因此在迎敵時,坦克通常會以正面朝向主要威脅方向。坦克的正面裝甲設計是為了能夠抵擋大口徑穿甲彈的直射,而車體兩側的裝甲則只能抵擋中小口徑的反裝甲武器,至於坦克的後部,通常是防禦最薄弱的部分。因此,在巷戰中,反坦克步兵往往會繞到坦克背後發動攻擊。

由於坦克的正面防禦最強,因此在各種軍事宣傳片中,通常會選擇從坦克前方拍攝其高大威猛的形象。但為何烏軍的M1A1坦克會一反常態,以防禦最薄弱的「坦克屁股」出現在鏡頭前?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道,駕駛M1A1主戰坦克的烏克蘭士兵抱怨稱,這款坦克存在一系列弱點和缺陷,讓人懷疑它們在不斷變化的前線戰局中的實用性。如今,俄烏雙方都在前線大規模使用「第一視角」無人機,這些無人機對坦克造成了重大破壞,改變了戰爭的性質。裝備M1A1坦克的烏軍第47機械化旅在阿夫迪夫卡鎮附近的激戰中,就深刻認識到了坦克的局限性。

「M1A1主戰坦克的防護能力無法滿足戰場需求……當坦克投入戰場時,它們就成了無人機的活靶子。」一位駕駛M1A1的烏軍坦克車組成員表示,「我們很少進行坦克之間的直接戰鬥,更多的時候是充當炮兵,向俄羅斯陣地目標發射炮彈。」

在這種情況下,坦克的裝甲厚度其實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在執行炮擊任務後能否快速撤離。對絕大部分坦克裝甲車輛而言,前進的速度遠高於倒車。因此,烏軍坦克將屁股朝前、炮塔轉向後方的目的,就是用倒車方式進入陣地,一旦炮擊完成,立即掛前進檔高速撤離,避免被俄軍無人機盯上。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事實上,烏軍坦克的這種戰法並不罕見,只是此前被西方和烏克蘭寄予厚望的M1A1坦克最終淪為這樣的打雜角色,的確有些出乎意料。烏克蘭坦克車組表示,他們對這些坦克的設計理念感到失望,因為這款坦克是為北約國家的戰爭理念而設計。在北約國家的戰爭中,空中力量和炮兵需要在坦克和步兵推進之前做好戰場準備,而烏克蘭軍方一直抱怨缺乏空中力量和炮兵支援。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烏克蘭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初見曙光」 美媒:技術驗證機或已試飛

2024年06月26日 13:21 最後更新:13:31

美國空軍的F-22隱形戰機在二十年前開啓了第五代戰鬥機的時代,瞬間使得其他戰機一夜之間變成了過時的產物。時光流轉,誰將率先啟動第六代戰鬥機的時代呢?美國《防務新聞》在24日憂心忡忡地指出,中國在這個領域已經取得了相當的進展。

美國《防務新聞》報道截圖

美國《防務新聞》報道截圖

根據內地軍事專欄「空天力量」,報道指出,儘管中國在所有的國防事務上都以保密聞名,但有跡象表明在第六代戰鬥機的研發領域,中國正在取得進展。最明確的證據可能來自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2019年1月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消息。在一次有關第六代戰鬥機的討論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王海峰表示,他們正在籌備研究一種「到2035年可以保衛海空的戰鬥機」。當時他還提到了一些元素,如有人-無人協同、人工智能的應用,改進的隱身和全向感應器等。

2022年,美國空戰司令部司令馬克・凱利表示,中國提出的這些努力方向「正在按計劃進行」。他指出,他們對於第六代戰鬥機技術的看法與美國非常相似,主要特徵是信號呈指數級減少,處理能力和傳輸能力呈指數級加速,而開放任務系統具有迭代能力,能以相應的速度進行重新編程。

中航工業發布的無尾戰鬥機概念圖

中航工業發布的無尾戰鬥機概念圖

長期關注中國軍事動態的美國觀察家里克・喬認為,中國在第六代戰機領域展開了創紀錄的努力計劃。自2019年以來,中國通過半官方渠道透露的相關進展信息持續增加。他提出的證據包括中航工業描繪通用下一代戰鬥機配置的藝術作品、學術論文以及軍方和行業官員的聲明。此外,2021年10月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出現了一種新型無尾戰鬥機的身影。

喬指出,第六代戰鬥機的設計非常複雜,通常包括空氣動力學設計和控制、射頻材料、飛行控制軟件、傳感技術、數據鏈接和作戰管理系統、武器以及協同戰鬥機或無人機的集成。他向《防務新聞》透露,中國第六代戰鬥機的技術驗證機(可能是縮比版本,他將這架神秘的戰鬥機稱為J-XD)已經進行了飛行測試。不過他也指出,「我完全相信J-XD的一些子系統(如發動機)最初會比美國同類產品性能差,儘管過去幾十年來中美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但在某些領域他們仍在追趕。」

X截圖

X截圖

美國空軍中國航天研究院院長布倫丹・馬爾瓦尼在回答「中國目前是否有能力研發這些先進戰鬥機」時表示,「今天?不。二十年後?絕對會。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見證了這一點。我們越來越不會低估中國體制下定決心後所能達到的程度。」
他認為,缺乏先進的噴氣發動機一直是中國航空領域的重大缺陷,但情況正在好轉。他說,「歸根結底,這只是科學。我告訴人們,柏林的物理學和北京的物理學是一樣的。所以如果你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你就能製造出一台好的航空發動機,尤其是用於軍事方面。」

馬爾瓦尼表示,中國將未來戰機描述為無人駕駛,但他認為該設計更有可能是「可根據需求選擇是否載人」,這取決於人工智能系統以及其他必要技術的開發速度。他說,「你不必一定讓飛行員在飛機裏,你可以讓它自行飛行,或者它可以充當忠誠的僚機。」

報道還提到,就像美國第六代戰機的設想是與無人機協同作戰一樣,中國的無人機製造商同樣雄心勃勃。喬認為,在航展上亮相的中國無人戰鬥機「可能並不代表為解放軍實際開發的無人機,後者的性能幾乎肯定更為雄心勃勃。」他還表示,可以設想中國各種先進的作戰無人機「正在進行先進的開發/測試,甚至有限的開始服役」。作為佐證之一,他提到,中國率先推出了雙座型殲20隱形戰鬥機,後座操作員可以控制無人機,顯示中國正在努力推進無人機與有人戰機的協同作戰。

最後,美媒總結表示,如果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王海峰關於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將於2035年投入使用的預測成立,考慮到試飛和測試需要約5年的時間,因此原型機最早將在2028年左右準備就緒。喬認為這是可能的,而馬爾瓦尼的預測略微悲觀,但時間表也不過只往後推遲了幾年,「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可能會在21世紀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首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