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福建艦獲官方首次認證: 已知最大常規動力航母

博客文章

福建艦獲官方首次認證: 已知最大常規動力航母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福建艦獲官方首次認證: 已知最大常規動力航母

2024年06月24日 11:50 最後更新:12:03

自從福建艦下水以來,軍迷圈內有關它是否採用核動力、噸位究竟有多大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最近,央視軍事頻道《砺劍》欄目給出了官方的結論——福建艦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常規動力航母!

央視報道截圖

央視報道截圖

據內地軍事專欄「空天力量」分析,這一官方認定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常規動力航母」,二是「噸位最大」。鑑於央視專題報道的權威性,這應該是官方首次對福建艦的動力和噸位進行明確認證。

首先,我們來談談動力問題。在福建艦服役之前,軍迷圈內一直有不少人堅持認為這艘中國的超級航母應該採用核動力,這一觀點主要是基於美國海軍的經驗。然而,福建艦採用了全新的艦體設計和高度複雜的電磁彈射/攔阻系統,這已經面臨相當大的技術風險,因此沒有必要同步引入此前沒有得到技術驗證的核動力裝置。美國的「福特」級航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因為同時堆砌了太多尚未驗證的新技術,導致其處於不上不下的困境。根據中國海軍小步快跑、逐步升級的邏輯,更有可能在後續的004甚至005航母上才會嘗試核動力推進系統。

雖然核動力系統擁有很多優勢,但它也面臨不少麻煩,尤其是在退役後核反應堆的處理花費非常昂貴。因此,對於目前還沒有全球部署需求的中國海軍來說,近期內是否上馬核動力航母仍然是一個值得認真討論的問題。

福建艦下水及海試的照片和視頻相繼公開後,它採用常規動力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然而,前段時間某科普網站宣稱福建艦採用了混合動力系統,再次掀起了討論的熱潮。

「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勉強算是「混合動力」。

「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勉強算是「混合動力」。

關於混合動力系統,所謂「核動力+常規動力」的混合動力系統其實並不實用。俄羅斯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可以勉強算作「混合動力」,但實際上也是以核動力為主,而蒸汽輪機只是備份,用於在核反應堆無法正常工作時提供基本的動力。但這樣的設計帶來了很多麻煩,尤其是考慮到艦上空間有限,同時安裝兩套獨立的動力系統不但極大增加了設備的複雜程度,也增加了故障率,還會佔用大量的艦艇內部空間,削弱了艦艇的實際戰鬥力。幸好這次央視在報導中確認了福建艦是常規動力,打消了這些花哨但不實用的設想。

「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

「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

至於福建艦是「世界上已知的噸位最大」的航母,這一點則更加令人矚目。這不僅包括現役航母,也包括了已經退役的型號。在其他國家的現役常規航母中,排水量最大的當屬英國的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它們的標準排水量為6.5萬噸,滿載排水量超過7萬噸。然而,由於英國國力有限,如此噸位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其實只能攜帶20餘架F-35B隱形戰鬥機,完全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最大戰力。

艱難改造中的「庫茲涅佐夫」號。

艱難改造中的「庫茲涅佐夫」號。

在「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之後,則是中國的前兩艘航母——遼寧艦、山東艦以及它們的「俄羅斯親戚」——「庫茲涅佐夫」號。已知的數據顯示,它們的排水量在6萬噸左右。其中最老的「庫茲涅佐夫」號滿載排水量為5.86萬噸,目前正在接受現代化改造;遼寧艦也經過了數輪升級,最近剛完成中期大改,正在海試中。因此,它們的噸位在這些改造中增加或減少數百噸都是可能的,到底誰的噸位更大還很難說。

用現在的眼光看,「小鷹」級的很多設計其實並不科學。

用現在的眼光看,「小鷹」級的很多設計其實並不科學。

而在退役的航母中,噸位最大的當屬美國的4艘「小鷹」級和日本短命的「信濃」號。後者排水量約7萬噸,在二戰時期算是超級航母,但現在已經不值一提。「小鷹」級航母都經過了多輪改造,噸位略有差別,但最大的「肯尼迪」號(也有說是「美國」號)滿載排水量超過8.3萬噸。

官方數據顯示,福建艦的排水量為「8萬餘噸」。根據「世界上已知的噸位最大的常規航母」這一定義,這個8萬餘噸顯然是8.4萬噸甚至更多——這也證明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最後,儘管福建艦的噸位比美國「小鷹」級航母沒有增加多少,但兩者的戰鬥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不管是整體設計、飛行甲板的科學規劃、艦載機的性能,還是艦載雷達和指揮控制系統等電子設備的現代化程度,福建艦都遠遠超過「小鷹」級。因此,不少媒體將福建艦簡單看作是「小鷹」級的現代化版本,這是明顯的錯誤。

總結來說,福建艦的下水和即將服役標誌著中國海軍在航母技術上的巨大進步。這艘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常規動力航母,不僅是中國海軍的驕傲,也是中國科技實力和工業能力的象徵。未來,隨著更多技術的逐步成熟,中國的航母將在全球海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初見曙光」 美媒:技術驗證機或已試飛

2024年06月26日 13:21 最後更新:13:31

美國空軍的F-22隱形戰機在二十年前開啓了第五代戰鬥機的時代,瞬間使得其他戰機一夜之間變成了過時的產物。時光流轉,誰將率先啟動第六代戰鬥機的時代呢?美國《防務新聞》在24日憂心忡忡地指出,中國在這個領域已經取得了相當的進展。

美國《防務新聞》報道截圖

美國《防務新聞》報道截圖

根據內地軍事專欄「空天力量」,報道指出,儘管中國在所有的國防事務上都以保密聞名,但有跡象表明在第六代戰鬥機的研發領域,中國正在取得進展。最明確的證據可能來自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2019年1月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消息。在一次有關第六代戰鬥機的討論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王海峰表示,他們正在籌備研究一種「到2035年可以保衛海空的戰鬥機」。當時他還提到了一些元素,如有人-無人協同、人工智能的應用,改進的隱身和全向感應器等。

2022年,美國空戰司令部司令馬克・凱利表示,中國提出的這些努力方向「正在按計劃進行」。他指出,他們對於第六代戰鬥機技術的看法與美國非常相似,主要特徵是信號呈指數級減少,處理能力和傳輸能力呈指數級加速,而開放任務系統具有迭代能力,能以相應的速度進行重新編程。

中航工業發布的無尾戰鬥機概念圖

中航工業發布的無尾戰鬥機概念圖

長期關注中國軍事動態的美國觀察家里克・喬認為,中國在第六代戰機領域展開了創紀錄的努力計劃。自2019年以來,中國通過半官方渠道透露的相關進展信息持續增加。他提出的證據包括中航工業描繪通用下一代戰鬥機配置的藝術作品、學術論文以及軍方和行業官員的聲明。此外,2021年10月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出現了一種新型無尾戰鬥機的身影。

喬指出,第六代戰鬥機的設計非常複雜,通常包括空氣動力學設計和控制、射頻材料、飛行控制軟件、傳感技術、數據鏈接和作戰管理系統、武器以及協同戰鬥機或無人機的集成。他向《防務新聞》透露,中國第六代戰鬥機的技術驗證機(可能是縮比版本,他將這架神秘的戰鬥機稱為J-XD)已經進行了飛行測試。不過他也指出,「我完全相信J-XD的一些子系統(如發動機)最初會比美國同類產品性能差,儘管過去幾十年來中美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差距已經大大縮小,但在某些領域他們仍在追趕。」

X截圖

X截圖

美國空軍中國航天研究院院長布倫丹・馬爾瓦尼在回答「中國目前是否有能力研發這些先進戰鬥機」時表示,「今天?不。二十年後?絕對會。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見證了這一點。我們越來越不會低估中國體制下定決心後所能達到的程度。」
他認為,缺乏先進的噴氣發動機一直是中國航空領域的重大缺陷,但情況正在好轉。他說,「歸根結底,這只是科學。我告訴人們,柏林的物理學和北京的物理學是一樣的。所以如果你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你就能製造出一台好的航空發動機,尤其是用於軍事方面。」

馬爾瓦尼表示,中國將未來戰機描述為無人駕駛,但他認為該設計更有可能是「可根據需求選擇是否載人」,這取決於人工智能系統以及其他必要技術的開發速度。他說,「你不必一定讓飛行員在飛機裏,你可以讓它自行飛行,或者它可以充當忠誠的僚機。」

報道還提到,就像美國第六代戰機的設想是與無人機協同作戰一樣,中國的無人機製造商同樣雄心勃勃。喬認為,在航展上亮相的中國無人戰鬥機「可能並不代表為解放軍實際開發的無人機,後者的性能幾乎肯定更為雄心勃勃。」他還表示,可以設想中國各種先進的作戰無人機「正在進行先進的開發/測試,甚至有限的開始服役」。作為佐證之一,他提到,中國率先推出了雙座型殲20隱形戰鬥機,後座操作員可以控制無人機,顯示中國正在努力推進無人機與有人戰機的協同作戰。

最後,美媒總結表示,如果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王海峰關於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將於2035年投入使用的預測成立,考慮到試飛和測試需要約5年的時間,因此原型機最早將在2028年左右準備就緒。喬認為這是可能的,而馬爾瓦尼的預測略微悲觀,但時間表也不過只往後推遲了幾年,「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可能會在21世紀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首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