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6年12月25日,日本的大正天皇駕崩,裕仁繼位,改為昭和天皇,他繼位只有三四個月就發生「昭和金融危機」:銀行歇業、提存、倒閉的浪潮迅速席捲全國,各地歇業銀行多達30家,金融混亂達到極致,經濟的混亂導致與之有關的中小型企業、地方工業出生產停滯,企業也大量倒閉。
在日本軍國主義抬頭的同時,欲藉侵華、轉移國人視線,再掠奪他國資源以紓緩經濟困境。田中義一法西斯內閣在1927年上台後,為了保護大資產階級的利益,首先就採取通貨膨脹措施,將負擔轉嫁到了人民身上,其後政府再給日本銀行下撥了五億日元的補助,加速了銀行資本集中,幫助壟斷資本階級順利度過危機。
之後他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侵華戰略方針,對中國推行「積極干預政策」,試圖將中國東北、內蒙古從中國分離出去,由日本帝國佔領。田中義一還加快了侵華的行動,宣布將華北駐屯軍擴大一倍。
其實早在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日本趁中國國內混亂以及一戰爆發,以參戰國姿態出兵山東半島,奪取德國租借地,進而兵臨濟南,佔領膠濟鐵路。即使歐洲戰事結束,北洋政府照會日本要求撤兵但遭拒絕。
到了1926年蔣介石率軍北伐,1928年北伐軍節節勝利,很快就攻入日本佔據的山東。當時只為完成北伐大業-「先安內,後攘外」,面對日軍不斷挑釁,蔣介石姿態一直「冷處理」,相反日本意圖相當明顯,他們阻止北伐軍,從而日軍可控制華北大片領土。為此目的,日軍加緊進攻,企圖消滅蔣介石的力量。
當北伐軍在1928年接近山東時,同年4月,田中內閣派遣軍隊5000人在青島登陸,經青島和膠濟鐵路沿線要地,表示「保護帝國臣民」。日本第六師團進佔青島後,當時盤踞濟南的奉系軍閥張宗昌,了解到北伐軍殺到,請日本派救兵,成為日軍進兵濟南的藉口。張宗昌為求自保,答應日方要求,將青島、濟南、龍口、煙台等地都交日軍負責「防守」。
當北伐軍攻入濟南後,張宗昌已經在日方協助下逃亡日本。北伐軍與日方交涉,要求日本從濟南撤軍,但已經發現濟南的日本軍隊已在許多路口修起防禦工事,擺出臨戰架勢。當時一名叫蔡公時的國民政府外交官,奉命赴濟南與日方交涉。
然而,日本軍隊於5月3日強行進入交涉公署。蔡公時為了維護民族正義,用日語斥責日軍暴行,最終被割去耳鼻雙眼舌頭,除了蔡公時外,隨從17位外交人員遇害,著名的「濟南慘案」開始爆發。當時,北伐軍與日寇奮戰三日三夜,在這時,蔣介石密令北伐軍撤退,才撤出濟南。
北伐軍撤出濟南後,日軍就於5月11日上午舉行「顯揚國威」的入城式,再開始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據了解,他們見人就開槍,見女人就割去雙乳,亂刀刺死。濟南死傷軍民達一萬,當時屍橫遍地,引起舉世公憤。
濟南慘案之後,一直只求北伐成功的蔣介石,心理遭到重大衝擊,此後將「雪恥」兩字放在心上,使國民黨放棄以日本為外交中心的取向,也成立一支專門針對日本的國際宣傳部門,借助成熟國際體系牽制日本緊逼。
所以,濟南慘案一事,除了喚醒中國在甲午以來一系列在日本身上遭受的恥辱記憶,另一邊廂在日本國內也激起了反華的輿論浪潮,而日本在對華關係上越發走向排他性、獨斷性。從濟南慘案開始,中日雙方經歷皇姑屯、九一八、一二八、長城抗戰直到七七事變,中日逐步從對抗走向全面戰爭。中國八年抗戰也就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