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創科系列】 大學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InnoHK創造條件加快進程

社會事

【創科系列】 大學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InnoHK創造條件加快進程
社會事

社會事

【創科系列】 大學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InnoHK創造條件加快進程

2023年12月04日 23:16 最後更新:23:44

大學科研要「落地」,過去往往動輒數十年,今時今日在創科資源大增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下稱 InnoHK )創造了條件,加速研發成果「商品化」,造福全球人類。兩間由中文大學教授成立的實驗室 — 創新診斷科技中心(下稱 Novostics)及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下稱 MRC ),均於 InnoHK 計劃下獲得不同的支援,包括資金、測試平台、申請專利或認證、跨領域人才交流等,大大加快令研發成果轉化為落地應用的進程。

Novostics 科研總監、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教授。

Novostics 科研總監、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教授。

Novostics 科研總監、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盧煜明教授,被譽為「無創產檢之父」,2011 年他研發的無創唐氏綜合症產前診斷技術,至今已獲全球逾 90 國家採用,逾千萬孕婦受惠;而中心亦透過血循環系統的 DNA 分析研究及液體活檢的應用作癌症篩查,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商品化。

他解釋,以表觀遺傳基因分析,可篩查無病徵的癌症患者,早前成立公司 Cirina 並與美國 Grail 合併,用 1 個檢測即可篩查 50 種癌症,此技術已於美國推出市場。到 2022 年,盧教授發表突破性技術「FRAGMA」,利用血液中的 DNA 碎片進行多種癌症的早期篩查,最近更與 Prenetics 合資成立初創公司 Insighta。另外,團隊亦發現以血漿DNA技術篩查,可以及早診斷出鼻咽癌患者,七成能在第一、二期時就被發現,將死亡率降至3%,相關測試亦已在香港推出市場。

即使有多項研究成果已踏上商業化進程,盧教授強調一切仍處於「起步」階段,以「FRAGMA」為例,現僅為「第一代」,仍要努力研發一系列檢測商品,「像初期我只發現孕婦血漿內有男性 DNA,之後到『第二代』可應用在唐氏綜合症診斷,要足足 14 年;若加上我之前用了 8 年在媽媽血漿內找到胎兒細胞,即用了共 21 年;研究過程不是 100 米短跑,而是一場永不歇息的馬拉松。」

他認為,現時科創資源大增,回想 97 年他回流香港時,申請一個項目研究資助僅獲數十萬元,首次申請更被拒;到創新及科技基金成立初期,撥款增至數百萬元;到沙士後,開始有數千萬的項目獲批,到現時在 InnoHK 平台下更可達數億元。在政策上,他說,現時政府亦能做到「拆牆鬆綁」,支持創科發展。

盧煜明教授說,現時設備先進,做基因排序已大大縮減至兩天便可完成 。

盧煜明教授說,現時設備先進,做基因排序已大大縮減至兩天便可完成 。

他又稱,在 InnoHK 平台下,科創可達到「critical mass」(群聚效應),「不再孤掌難鳴,例如我的研究雖與醫科診斷有關,近年亦需應用跨領域學科知識,如結構生物學及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等,在這裡就更易找相關專家交流。」平台亦方便了香港的科研人員跟內地及國際其他地方建立合作夥伴關係。

不過,他指現時內地的 DNA 樣本數據要「過河」存在一定困難;而本港獲批的知識產權,亦不獲內地承認;而 DNA 測試目前在內地是受管制領域,港人無法直接在內地開公司。若未來內地的 DNA 樣本數據可進入河套區,並容許港人在河套區開設公司,而本港原授專利制度在大灣區內可享有行使權,將有助打開大灣區逾 8,000 萬人口市場。

他認為,現時創科氣氛之熱熾前所未有,不少學生未畢業已欲投身研究做「醫生科學家」。他建議,除專心做科研外,亦要同時學懂為研究成果申請專利,或及早計劃聘請相關法律團隊協助,不能臨急抱佛腳,「公開了研究後才去申請專利,就太遲了。」

MRC 創辦人中大上消化道及代謝外科教授趙偉仁(右)及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歐國威(左)。

MRC 創辦人中大上消化道及代謝外科教授趙偉仁(右)及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歐國威(左)。

MRC 創辦人是中大上消化道及代謝外科教授趙偉仁教授及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歐國威教授,兩位分別來自醫療及工程專業,他們聯手打造用於外科手術的機械人,於 MRC 提供的手術室環境內進行各種臨床前動物或屍體測試以及人體試驗,再繼續將科研成果往市場應用甚至普及化方向發展。

趙偉仁教授表示,未來十年的外科手術,可以期待是無須開刀的 — 由醫療機械人如內視鏡機械人、納米機械人等可用作檢查、進行心腦導管及各項外科手術。機械人推出市場前,仍需經長時間研究和測試,然而目標終究是減少對病人帶來創傷,提供更佳治療方案。

歐解釋,從意念到實踐,需要一個手術室級別的環境作試驗平台,中心內到處可見真實手術室設備,研究團隊包括執業外科醫生與工程界專業人士,反覆試驗修正機械人的漏洞或不足,才可進行下一步臨床測試。

由中大初創企業康諾思騰(Cornerstone Robotics Limited (CSR))研發、用於上、下消化道及泌尿科手術的醫療機械人,就在中心進行測試。本身是外科醫生的趙偉仁教授表示,我們在一年多前,花了幾個月完成臨床前測試,然後到威爾斯親王醫院進行臨床人體試驗,在香港已完成了 60 個臨床測試案例,現時在內地測試,冀同時取得中國認證,而連同內地的測試,現已完成逾 100 臨床案例。他們預期,這一款手術室用醫療機械可望在一年內推出銷售,而內視機械人則可在 1 至 2 年內進行臨床測試。

MRC 提供手術室環境,在臨床人體測試前,先在動物及屍體上作全面測試,務求確保在人體測試中,機械人性能安全、穩定、有效。

MRC 提供手術室環境,在臨床人體測試前,先在動物及屍體上作全面測試,務求確保在人體測試中,機械人性能安全、穩定、有效。

MRC 成立成本逾 8,000 萬元,兩人認為,若沒 InnoHK 支持,就不可能成立;若不能在相對真實的臨床測試環境下讓醫生和工程師共同反覆試驗產品,修正機械人的 漏洞或不足,就不能保證機械人的性能及安全性。而在進行臨床試驗時,必然不會順利,並帶有很大的臨床手術風險,對將來取得認證及市場銷售必然帶來困難。歐國威教授解釋,康諾思騰的醫療機械人,組件超過 10,000件,很多基本部件都不能買現貨,須自行設計製造,團隊的工程技術人員要把逾萬件零件組合一起,若缺乏測試平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務。

InnoHK 讓他們無須憂慮資金問題,趙偉仁教授說,若要逐個項目去集資,相信難以成功;而經過幾年努力,MRC 已漸趨成為一個成熟平台,可以開放給其他研究團隊和其他公司測試他們的研究成果,當中包括國際企業,亦歡迎使用於各類型病症的研究。  

他們更說,現行模式是香港研發,大灣區製造,在 MRC 試驗,再分別在兩地進行臨床測試,到有足夠臨床案例就可申請香港,內地及外國認證 — 而河套區科技園將會是未來發展方向。

「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高峰會2023:促進環球科研合作.推動成果轉化落地

由創新科技署及香港科技園公司合辦

日期:十二月六日(星期三)

時間:上午9 時30分 – 下午5時30分

地點:香港科學園第三期12W一樓大展覽廳 

內容:雲集超過70位國際知名學者、本港科研人員、商界領袖、業界人士,聚焦探討醫療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旗下28所研發實驗室將分享科研合作的成果,及在現場設置展覽。

往下看更多文章

本地品牌與理大合作推抗菌手機配件 科研落地冀做好「香港製造」

2024年09月24日 12:06 最後更新:12:06

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的重要定位,特區政府近年亦推出多項政策,鼓勵商界及高等學府等等,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提升競爭力。香港電子產品品牌摩米士(Momax)與香港理工大學一家創科公司合作,推出數款含抗菌材料(IMU+)產品,摩米士期望,日後可以推出更多創科產品,做好「香港製造」。

理大科研落地商品化實例

據了解,IMU+是兩年前由理工大學成功研發的一種新型保護技術—長效抗菌自我消毒3D打印物料,它具廣泛持久的抗病毒和抗菌性能。原理是,當細菌或病毒接觸 IMU+材料表面,細胞壁或包膜就會物理破裂。這種物料,能於20分鐘內可殺死99.99%的表面病原體,產品抗病毒和抗菌功能可達3年以上。技術研發後物料逐步投入應用,由理大學者領導一家初創公司,將之「落地」商品化,當中就與本地品牌Momax合作,成功將技術套用至他們的產品。他們推出抗菌材料IMU+產品有無線充電滑鼠墊、磁吸支架卡包以及AirTag專用保護套。

Momax於銅鑼灣設置的門市。

Momax於銅鑼灣設置的門市。

Momax:該技術亦讓產品不會變黃

Momax表示,過去的疫情令大眾關心個人及公共衛生,再加上使用抗菌材料技術,可以令到產品不會變黃,亦無添加物料—無色素、無染料、無漂白劑,這是吸引消費者的賣點之一,這一系列與理大IMU+聯乘的產品,亦全部都以白色為主。

Momax又說,未來將繼續致力研發更多流動數碼配件,希望本地大學與本地企業協作,將「香港製造」發揚光大。他們近日亦趁iPhone 16 推出,於銅鑼灣設置新的門市,陳列包括抗菌材料IMU+系列、MOMAX iPhone 16沙漠色鈦金屬糸列等等的產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