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大與牛津團隊最新研究揭「漸凍人症」新疾病機制 學者料可助研發新藥物

社會事

中大與牛津團隊最新研究揭「漸凍人症」新疾病機制 學者料可助研發新藥物
社會事

社會事

中大與牛津團隊最新研究揭「漸凍人症」新疾病機制 學者料可助研發新藥物

2024年01月08日 11:17 最後更新:15:13

中大生命科學院研究團隊與英國牛津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俗稱「漸凍人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的新疾病機制。

研究發現,患者神經元中一種「轉錄因子」受到干擾,從而激活的信號通路會引致「漸凍人症」。當該信號通路被抑制,患者神經元細胞功能障礙會改善,目前並無有效治療方法治癒患者,學者認為新疾病機制可作為潛在藥物靶點。研究團隊正篩選新的候選藥物並測試功效,之後計劃在鼠類和靈長類模型作測試和評估有效性。

更多相片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另外,香港肌健協會建立本港首個「漸凍人症」患者資料庫,收集全港4分1患者數據,患者平均在55歲發病,初期病徵分別為手和腳無力,平均向4名醫生求醫以及作5次詳細檢查才確診,大部分患者存活時間由數個月至10年,中位數為3年。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有線新聞影片截圖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大培育隴黃大豆系列登太空感鼓舞 林漢明:新一代參與其中與國家共同進步

2024年06月21日 13:55 最後更新:14:16

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林漢明及其團隊培育出耐鹽耐旱的隴黃大豆系列和大豆固氮菌菌株根瘤菌,兩者去年分別隨飛船升空。林漢明表示,香港基礎科研實力雄厚,年輕一代應運用自己的力量貢獻國家。

大豆原產於中國,但由於多種原因,國內大豆種植面積急劇萎縮。林漢明研究大豆超過20年,他創立大豆回家項目,連同內地科研機構合作培育出耐鹽耐旱的隴黃大豆系列,可在貧瘠土地栽種。

改良品種: 隴黃大豆耐鹽耐旱,可在國內土地較貧瘠的地區栽種。政府新聞處圖片

改良品種: 隴黃大豆耐鹽耐旱,可在國內土地較貧瘠的地區栽種。政府新聞處圖片

林漢明指,大豆可以通過和土壤中的根瘤菌互作,將空氣中的氮變成有機的氮,從而減少碳排放,是一種環境友善的農作物。

去年5月,林漢明兩項研究成果根瘤菌和隴黃大豆先後隨天舟六號和神舟16號飛船升空,順利到達天宮太空站,成為本港首個在太空進行空間搭載實驗的農業研究項目。林漢明期望太空的特殊環境可以為研究帶來新方向,同時鼓勵年輕一代,不論學生還是學者,把握機會貢獻國家,與國家一同進步。

大有作為: 林漢明對科研成果登上太空感到鼓舞,他鼓勵年輕一代運用自己的力量貢獻國家。政府新聞處圖片

大有作為: 林漢明對科研成果登上太空感到鼓舞,他鼓勵年輕一代運用自己的力量貢獻國家。政府新聞處圖片

林漢明說︰「國家的科技進步為在香港做科研的人帶來希望,我們通過這種進步可以參與其中,做一些單憑我們做不到的事。」

林漢明又指,航天科技並不局限於機械工程、人工智能之類的工學科,照顧太空人健康要運用生物醫學、令太空站糧食自給自足依靠農業,他認為每一個科學研究範疇都有可能牽涉到未來人類發展,香港基礎科研實力雄厚,應着眼如何運用能力滿足國家需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