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612暴動兩大教訓 林鄭搖擺壯火勢 炸彈早埋下「防爆」機制差勁

博客文章

612暴動兩大教訓 林鄭搖擺壯火勢 炸彈早埋下「防爆」機制差勁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612暴動兩大教訓 林鄭搖擺壯火勢 炸彈早埋下「防爆」機制差勁

2024年06月12日 20:06 最後更新:21:15

古訓說「今不慮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是大智慧。今日(6月12日)天朗氣清,風平浪靜,但5年之前,立會與政總一帶猶如戰場,大批激進示威者暴力衝擊警方防綫,這次騷亂揭開了「黑暴」的序幕,往後大半年,香港陷入一場大災劫,如今回想都飆冷汗。與政圈朋友談起此事,他說可從事件中吸取兩大教訓,其一是爆發能量其實早已不斷累積,幕後黑手密密埋彈,但港府的「防爆」機制差勁;其二是,事發後特首林鄭態度搖擺,怯戰退讓,終讓烈火燎原。新一屆政府亟須引以為鑑。

5年前的今日(6月12日),政總和立會大樓外爆發反修例暴動,揭開整場黑暴的序幕,當中有兩大教訓須吸引,才可免重蹈覆轍。

5年前的今日(6月12日),政總和立會大樓外爆發反修例暴動,揭開整場黑暴的序幕,當中有兩大教訓須吸引,才可免重蹈覆轍。

先由第2個教訓講起。到今日,在海外的亂港分子仍振振有詞指,612當天民眾舉行和平示威,遭警方武力鎮壓,才激發往後的街道抗爭。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話。實情是,大批激動示威者在之前一天,已準備當日以暴力進攻立法會。

政圈朋友翻查那兩天的紀錄,早在6月10日凌晨,激進示威者已立法會大樓外圍展開挑釁行動,與警員爆發暴力衝突,當時網上有訊息指,這是6月12日更大衝擊行動的預演。

果然到了612清晨,大批激進示威者湧入政府總部一帶,在龍和道和夏慤道設置路障,強行佔據,癱瘓交通,阻止議員和政府人員進入政總和立會大樓。到上午10時,聚集的示威者已達4萬6千人。

一位時任立法會議員的朋友同我講,他們原本收到通知,在警總集合,由警員護送前往立會開會,但當時除了立會大樓遭重重包圍,連警總也被圍困,只好轉移到海旁警署暫避。有人提議用直升機載議員到立會,不過隨即收到消息,示威者已開始猛烈進攻警方防綫,議員這樣做太危險,故最後打消這念頭。

暴力示威者顯然有備而來,準備打一場大仗,許多人戴了頭盔、護目鏡、囗罩、雨傘等,紛紛向警方防綫投擲大量磚塊、水樽和其他硬物,並扯下警方的鐵馬,推向防綫攻擊警員。當時警總指揮中心向前綫警員稱,情況已屬暴動,為了防止示威者衝進大樓,防暴隊向他們施放橡膠彈和2百多枚催淚彈。其後示威者繼續在金鐘、中環堵塞道路,並開始有人投擲汽油彈,直至深夜才陸續散去。

當天的情況,毫無疑問是一場暴動,而警方也明確表示「警方採取行動制止暴動」,其後特首林鄭在8時許聲稱「這已不是和平集會,而是公然、有組織地發動暴動」。

然而,政府態度在一天後忽然改變。時任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對傳媒說,港府高層並沒有參與將612事件定性為暴動的決定,也沒有參與向示威者發射橡膠彈的決定。而警務處處長盧偉聰也在6月17日改口,指當日只是說一些人的行為涉犯暴動罪,不是指整個事件是暴動。

到了6月18日,林鄭的口風亦變,沒再指當日的暴力事件是「暴動」,表示她與盧偉聰都沒說過參與612事件的人是暴徒。在此之後,她每次講話時,雖譴責暴力,卻絕囗不提「暴動」二字了。

時任特首林鄭於612後幾天,對事件的「暴動」定性,態度出現反覆,立場含糊,是導致動亂擴大的原因之一。

時任特首林鄭於612後幾天,對事件的「暴動」定性,態度出現反覆,立場含糊,是導致動亂擴大的原因之一。

政圈朋友指,港府和警方對612事件是否暴動,立場搖擺不定,含糊不清,有兩個客觀效果,1是壯了暴力示威者的膽,不懼怕觸犯重罪,遂更加猖狂,加入的人亦更多;2是警方失去了嚴厲「鎮暴」的一股氣,行動方向不清,又怯於政治壓力,陷於被動捱打。在這情況下,暴亂愈燒愈烈,不斷擴大、升級,以至瀕臨失控邊緣。

至於第一個教訓,要「回帶」到612之前幾個月,以至更早。林鄭推出《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之初,市民反應不算強烈,3月的遊行只1萬多人參加,但黎智英、泛民、民陣和部分激進本土派卻知道這是煽起大行動的好機會。

當時民陣計劃在4月28日舉行反修例遊行,黎智英指令《蘋果》高層大力催谷人數,包括印製大量「反惡法,倒林鄭」的海報派發,又連日在頭版鼓動市民參加遊行,結果當日遊行人數大增至10多萬人。

在上述各路人馬動員下,反修例之勢漸盛,加上當年是「六四」30周年,紀念集會人數創新高,進一步推高示威者的「抗爭」情緒,那就像在屋內扭開煤氣掣,煤氣愈積愈多。然而,港府的「防爆」意識甚弱,對於一觸即發的暴亂危機,估計極為不足,直至燒到埋身,才匆匆應付。

教訓還可以追溯得更早。前特首梁振英就在《從修例風波 到反中動亂》一書的序言中說,2019年之前的16年,「23條立法」失敗,維護國家和香港內部安全的法律「缺位」,而特區政府的執法力量也「缺位」,令動亂連續劇可以不斷上演。

612事件和整埸黑暴,好像已成過去,但如果大家不記取這兩個深刻教訓,噩夢重臨並非不可能。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阿桑奇曾盡揭港美領館「秘密活動」 拉攏3亂港力量 影響政府高層

2024年06月27日 20:44 最後更新:21:15

世間荒謬事何其多!美國大聲疾呼要求釋放所謂「新聞工作者」黎智英,卻追殺揭露美國暴行的「新聞鬥士」阿桑奇足足14年,兩副嘴臉,兩套標準,赤裸裸暴露於人前。阿桑奇創辦的「維基解密」曾公開大批美國軍方、情報部門和政府的密件,包括在阿富汗濫死平民的罪行,令世人齒冷。其實他揭發的大量內幕中,部分涉及美國駐港總領事館在港的「秘密活動」,顯示美官員密切介入香港政治,除了拉攏反對勢力,還試圖影響港府高層決策,如今回望,仍然觸目驚心。

阿桑奇不愧是絕世奇才,其「維基解密」神通廣大,竟然取得美國駐港總領事館近千份機密電文,並於2011年8月底公諸於世,令這隻干預香港政治的「幕後黑手」完全曝光。

阿桑奇被美國「追殺」14年後,終重獲自由。他創辦的「維基解密」,曾公開大批美國駐港總領事館的機密電文,把美國干預香港政治的「黑幕」曝光,當中包括與一些反對派主要人物的秘密關係。

阿桑奇被美國「追殺」14年後,終重獲自由。他創辦的「維基解密」,曾公開大批美國駐港總領事館的機密電文,把美國干預香港政治的「黑幕」曝光,當中包括與一些反對派主要人物的秘密關係。

當中的「秘密活動」分幾方面,主要部分是窺探和介入反對派的行動,一方面深入蒐集情報,另一方面推動派內各種勢力與北京抗衡。從2005年至2009年間的機密文件可見,兩任美國總領事郭明瀚和唐若文,與反對派4個頭面人物聯繫最密,也對他們最「關注」,包括陳方安生、李柱銘、陳日君和黎智英,認為他們代表着政治、宗教和傳媒3大反對力量,影響會很大,故涉及4人動向及意見的機密電文,達到逾百份之多。

電文透露,由2006年起,美領館已很重視這個「政、教、媒結合體」,故李、黎、陳不時與領事館官員會面,廣泛討論香港政治問題,到2007年,陳太亦「受到特別關注」,成為美領館的重點連繫目標。

機密電文透露,美領館着力拉攏香港政治、傳媒和宗教這3股反對力量,目標人物是李柱銘、黎智英和陳日君,結果他們與美領館建立個緊密連繫。

機密電文透露,美領館着力拉攏香港政治、傳媒和宗教這3股反對力量,目標人物是李柱銘、黎智英和陳日君,結果他們與美領館建立個緊密連繫。

根據曝光的密件,陳方安生其後與美領事館的往來最多,有多份電文提及她是否參與2008年的立法會選舉。2007年9月一份電文披露,總領事通知華盛頓,黎智英和李柱銘成功游說陳太參加那次選舉。

另一份於2009年7月撰寫的電文則指出,與黎、李同屬一夥的陳太,在與總領事會面時,曾要求美國介入香港事務,多支持香港民主發展,以抗衡北京。她被引述說「北京會介意其他國家的看法,特別是美國的評論」。

美國總領事館也很關注反對派當時(2010年)策動的「五區總辭,變相公投」,曾就此約見一些主力人物,了解行動的進展,並在給華盛頓的報告中,說黎智英、李柱銘、陳太和陳日君已成功說服公民黨領袖余若薇支持「五區公投」。它另外又分析指,泛民因這次行動出現分裂,而民主黨欲與北京溝通,走溫和路綫,但報告質疑這想法是否可行。

由此可見,美領事館一直密切監視民主派各政黨的立場路綫,以及未來的動向,並透過一些途徑施加影響。

據「維基解密」披露的文件,美領事館的另一任務,是與港府高層接觸,以掌握政府的重要決策。曝光的一則機密文件指,總領事郭明瀚曾與時任特首曾蔭權數度會面,在2005年的一次午餐中,郭明瀚向曾建議取消區議會的委任議席,認為這有助政改方案通過,曾蔭權當時表示同意,但說保留委任是北京的意思,如果放棄委任區議員,將會「 kill the deal 」,令與北京的商討結束。曾又說,個人支持雙普選,但社會恐怕選出來的人「只代表沒有納稅的人」,變得民粹。

從「維基解密」公開的美駐港總領事館機密電文,可以見到香港政治的背後確有一隻「黑手」,它不但拉攏對抗北京的各種力量,還藉着與港府高層接觸,窺探政府的重要決策,甚至加以影響。

這「秘密任務」一直延續到2019年黑暴動亂,植根甚深,影響極大。阿桑奇將之暴露於陽光下,讓我們看清楚美國的真面目,實在要向他致敬。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