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樓市交投放緩,樓價反彈一輪後又掉頭向下,很多人就此斷定香港樓市已沒有任何利好因素可以提振市況;但筆者認為情況剛好相反,正逐步推動市的利好因素,其實有很多。今年中央陸續增加港澳自由行城市,目前累積的城市數量已經多達59個,新增包括青島、西安、太原市、呼和浩特、哈爾濱、拉薩、蘭州、西寧、銀川及烏魯木齊,人口多達6000萬,對香港的經濟流動必定產生積極的作用。

除了靠外來遊客,香港亦有主動出擊, 透過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吸納各方人才,步伐從沒有慢下來。據早前的公布,各項計劃合共收到約29萬份申請,當中近18萬份獲批,逾12萬人才已抵港,而未來還會繼續增加。這些外來人才,有很多都要常駐在香港發展,他們除了能補給香港勞動市場外,更必定帶來更多房屋需求。另外,家族辦公室的數量,更加如雨後春筍,對香港的金融市場必定產生幫助,亦是外資對香港金融市場投下信心一票。

另一方面,自從政府在二月底撤銷樓市辣招後,市場由以往大部分都是剛性需求的用家轉變至各類客源都有,撤辣明顯釋放了投資者及內地買家的購買力,他們都成了支撐香港樓市的一分子。這亦提升了樓市客源的多樣性,對樓市當然也有好處。

既然如此,為何筆者仍說「樓價更添壓力」?皆因短期而言,利淡因素絕對不少。其中,最首要的問題就是新盤的積存量。目前,香港的發展商庫存量不斷增加,發展商要「散貨」,減價是必須的,而減價的結果必定是搶佔了二手市場的客源,以及令二手業主進一步受壓,叫價難以「企硬」。

美國減息步伐不似預期,息口遲遲未有掉頭,亦是元兇之一。商業資金面對高息壓力,香港很多生意人持有各類型物業,這幾年除了面對樓價下跌,身家縮水外,更重要是商業利息增加了不少,令生意經營百上加斤。在生意不足的情況之下,還要付上高息去營運,支撐不住的老闆,就需要大幅減價沽售物業來補貼或減輕負擔。

高息持續,置業者的供款壓力當然也不輕。這幾年息口不斷上升,很多市民突然增加了供樓的成本,消費力自然減退,香港的經濟復甦亦因此被拖後腿。另外,銀行收縮借貸。經濟的不景氣令到很多呆壞帳持續出現,銀行的風險亦增加了不少,所以近期銀行的取態變得相當保守及審慎,無論樓市還是做生意,缺水自然難有起色。

既然上述的問題,在短期內仍然困擾香港樓市,樓價自然亦難「有運行」。筆者估計,整體樓價在這段期間,還有機會下跌約5%。

利嘉閣地產總裁廖偉強




廖偉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