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顛覆案被告求情結束,細看這些人的求情理由,的確令人對人生有更多感悟。
被定罪的罪犯向法庭求情。法官考慮是否減刑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被告有沒有悔意(Remorse),這方面的原則清楚不過,而律師應該最清楚求情的本意。不過看到「35+」 案被告的求情,令人質疑部份代表律師是否懂得法律。認罪的被告可以分為幾類:
第一是正確求情類,其中身為大律師的楊岳橋可以說是佼佼者。楊岳橋在2017年出席聲援反東北案被告集會時表示,因為反東北案而被判入獄的人,「這個案底是令他們人生變得更加精彩」。外界回想此事,很想知道楊岳橋怎樣為自己求情。
楊岳橋親自撰寫求情信,由代表他的資深大律師蔡維邦在庭上宣讀,表示「對犯案感到難堪和後悔,當初應該拒絕否決財政預算案,不應幼稚和盲目地反對政府,令政治形勢惡化,而且連累黨友」。他直言對犯案感到「羞恥」。由於楊岳橋是認罪的被告,再加上他的求情是直接表達悔意,這種是最典型的求情。
第二是玩弄技巧類。比較多的被告一方面希望求情獲得減刑,另一方面又不想承認犯錯,以免被指為「二五仔」,所以主要就一些技術問題爭辯,例如蓄意調低自己的參與度,就如首被告戴耀廷的代表資深大律師黃繼明指,戴耀廷並非「首要分子」,屬於最低級的「其他參與者」類別,應該判刑2年。法官陳仲衡反問,黃繼明把戴歸類為「其他參與者」,那黃認為案中誰是「首要分子」?
另外有些被告求情時指,自己本身都不相信計劃可以實現,通俗點說只是「齋噏」,例如代表范國威的大律師吳靄儀辯稱,「35+」計劃根本無法實現。但法官陳慶偉質問,若各被告真誠不相信計劃會成功,是否代表當初他們在所謂「初選」中利用35+計劃拉票造勢,只是欺騙所謂「初選」中投票的市民?吳靄儀辯稱選民投票的理由很多。
第三類是政治宣傳類。有一些被告擺明不會認錯,知道愈講就愈會變成不是減刑,而是加刑,例如像何桂藍那樣,索性由代表律師宣示自己並無案底,然後就沒有其他要說的。
比較特別的是任職護士的余慧明,她的代表律師在庭上讀出余慧明親自撰寫的求情信,提及她時至今日仍認為自己「全無過錯」。法官陳慶偉馬上阻止辯方繼續讀出內文,批評「這根本不是求情信,這是政治言論,法庭之外,隨便你,你喜歡可以走到街上說,但不要在我的法庭內朗讀」。
法官李運騰亦質疑,余慧明的求情信內容不見對余減刑有何幫助。辯方律師解釋稱,上述是余慧明還押後得出的想法,陳慶偉官反駁指「要讀便在法庭外讀,無論如何我都看不到當中有任何悔意,儘管我們不要求被告表露悔意。」辯方試圖再解釋,余慧明政治經驗有限,對定罪存在「真誠疑問」,若表達悔意或令人質疑其信念,陳慶偉官回應道:「那就不要求情,你大可不必求情!」
律師作為法院人員(Officer of the court),其實有責任合理地代表被告在庭上發言,代表被告在庭上宣讀政治宣言不單其行為不當,其代表律師亦有問題。
總括而言,法律就是法律,法律有其自身的原則。即使普通人不懂,代表律師甚至是被告如身為律師,就應該要明白。看這些被告求情,大多既想減刑,又想維持自己的顏面,的確可以看出人生百態。最後要問:「早知今日,又何必當初?」
盧永雄
中美關稅戰第一階段落幕,出人意表地以大降稅率收場。未來中美會進一步達成全面協議,抑或會舊病復發再開打貿易戰,引來各方關注。
第一,壞的結局。中美以極高速度在兩天會談內達成協議,這份協議既是特朗普極想得到的協議,亦都是令他顏面盡失的協議。回想當天,特朗普在4月2日提出再加中國34%對等關稅之後,中國馬上報復,特朗普當時放話,指「中國報復關稅是一個錯誤,後果將承受不起」,更聲言「中國恐慌了、玩錯了」。特朗普大有將中國如螞蟻一樣踩死的氣勢。
不過一個多月後,就來一個反高潮,證明中國當天強硬地實施報復關稅,不止不是錯誤、而是一記妙招。特朗普如今拿著一個他不想宣揚的中美協議,馬上就轉話題,一方面說要壓低進口藥品的價格,說美國人吃的藥最多可以減價80%;另一面就將矛頭指向歐盟,說「歐盟比中國更加糟糕,對美國非常不公」,預期「歐盟在貿易問題上,會向美國做出重大讓步,因爲美國掌握所有的牌」。
從特朗普不願意講太多中美協議的態度,可以推想出他隨時會推翻協議。有人就認爲,他捱過了6月美國發債5.8萬億美元的高峰,隨時就會反枱,重新和中國開打關稅戰。
第二,好的結局。從好的一面想,中美重回談判的軌道,有機會達成全面協議。美國對中國徵收10%的對等關稅,這部份相信很難撤銷,這似乎是美國對全世界加對等關稅的底線,但是在4月2日之前實施的20%所謂「芬太尼關稅」,就不是沒有鬆動的空間。
美國財長貝森特在日內瓦的記者會上面,多次提及芬太尼,指中國派公安部副部長、國家禁毒委員會副主任徐大彤一起出席會議,在貿易談判上很少見,形容是這次會議的亮點之一。貝森特指出,美方要求中國一如對付國內的毒販一般,嚴懲芬太尼出口商。貝森特更加說,如果跟北京就芬太尼危機進行很好的溝通,「我們或許拿掉一定數量的芬太尼關稅」。
美國不斷以芬太尼作爲第一波加中國20%關稅的理由,但中國一早看穿這是美國一個加稅的借口。在芬太尼問題上,中國有完全配合美國的空間,所以問題反而不是在於中方,而是在於美方有什麼其他動機,減低這20%的所謂「芬太尼稅」。
中國現在還有兩張牌握在手,第一是稀土管制,雖然中美協議指明會取消4月2日實施的非關稅反制措施,而中國對7種中重稀土管控是在4月2日之後實施的。不過內地央視公眾號玉淵譚天:「中國稀土出口管制還在繼續」。看來稀土管控不屬於「非關稅反制措施」,因爲這是面向全球的常規內部管理措施,就好像美國的芯片管制一樣,也不屬於關稅措施,所以也不在此次談判取消之列。中國保留稀土出口管制,就是握着美國軍工制造業的咽喉。
中國的第二張牌,就是對美國能源和農產品的關稅。反華者大肆吹噓,指最後兩國關稅降下來,美國仍是在收中國30%的關稅,中國只是收到美國10%的關稅,這些講法完全無視中國除了收10%對美關稅之外,還會對一系列的石油、 天然氣和美國農產品加徵10至15%的關稅,如果加上另外中國收的10%對等關稅,美國的能源和農產品,賣去中國是加徵20至25%的關稅。能源和農產品的可替代性高,加25%的關稅的話,就沒有市場。反而中國輸美的產品替代性較低,加30%關稅後進口商品可能還有市場。
這樣問題就來了,美國一直想借加關稅,來減低貿易赤字。但是中國就會對美國說,第一,美國最高價值的高價芯片和先進制程的芯片製造設備等高科技產品,美國都禁止輸往中國。與此同時,農產品和能源又鎖死在中國仍然保留的附加關稅之上,中國即使想每年增加採購1000億美元的美國貨,試問有什麼美國貨可以買呢?
所以正路的推論是,美國再取消20%的「芬太尼關稅」,並且放寬對中國的芯片銷售限制,中國就取消10至15%的美國能源和農產品的關稅,中國才有可能大幅增購美國產品,縮窄貿赤。從這個意義而言,美國是有相當大的誘因,希望和中國談出全面的協議,進一步削減對中國的20%關稅。
特朗普非常善變,對中美關係的前景絕對不能過份樂觀。美國中情局局長在5月1日發布視頻,說要全球招聘中國公民作爲中情局的間諜,當時仍然稱中共是美國歷史上,更有能力成爲「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但是在中美談判之際,本來相當反華的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突然稱中國為「Partner」(夥伴)。美國變臉之快,令人驚訝,所以我們對未來也只能審慎樂觀。
我略略傾向樂觀的一方,因爲特朗普如果有牌可打,這個週末就不會和中國達成大幅減稅的貿易協議。特朗普沒有牌可打,在90日之後仍然是光棍一條,看不到他有和中國全面反枱的能力。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