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6歲意外失明 視障大學生練就打響指「聽聲辨位」能力自如行走於陌生環境

美善人生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Â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美善人生

      美善人生

      6歲意外失明 視障大學生練就打響指「聽聲辨位」能力自如行走於陌生環境

      2024年11月02日 10:00 最後更新:11月04日 11:16

      內地一名視障大學生6歲因意外失去視力,後來練就打響指「聽聲辨位」能力可自如行走於各種陌生環境中。

      6歲時因意外失去視力

      據《浙江日報》報導,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一名大一視障學生申詩雨於6歲那年因一場意外失去了視力,自此世界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失明之後,他並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反而是選擇積極面對生活。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開始上學「重組」對世界的認知

      申詩雨自9歲起嘗試上學,面對陌生的環境,他需要打碎過往的生活去重組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學習如何與這個世界互動和建立聯繫。然而,申詩雨要踏出這一步非常艱難且過程不易。由於他生活在北方,當時的無障礙設施相對較為落後,諸如盲道上經常冒出單車,或是扶手突然斷裂等,這些均會為申詩雨帶來「恐懼感」。他表示,隨時可能跌倒或是被劃傷均是小事,但最為可怕的是迷路,且無法分辨自己的位置,即便他想向家人求助,也不清楚自己身處的具體位置。

      苦練打響指分辨響指的回聲變化成功學會「聽聲辨位」

      曾經,懂事的申詩雨擔心自己出行會為父母帶來麻煩,因而決定將自己關在家裡,減少自己出門的次數。然而在偶然學會打響指後,他發現在不同的環境下打響指,發出的聲音會略微不同,而這種聲音的區別是「一片黑暗中唯一可以確定和相信的」。因此,自進入盲校學習之後,他便開始苦練打響指這個技能,他需要讓響指發出的聲音儘量一致,以便分辨響指的回聲變化。此外,他還需要調動耳朵,觸覺等一系列感官配合響指的聲音,逐步建立起對周圍空間的感知,經過長時間的苦練,他最終成功學會通過打響指來「聽聲辨位」。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慷慨介紹自己打響指「聽聲辨位」的能力

      申詩雨慷慨地向人們分享自己的「獨門秘籍」,「聲音打到牆上,傳回來會有些悶悶的,打在門上又會傳得遠些,如果打在沒有遮擋的室外則會傳得很遠,每走一步打一下,保持頻率,感覺到前面的路有變化再去跺一跺腳分辨聲音,綜合我的觸感,就可以基本判斷我在的環境裡」。申詩雨這套「聽聲辨位」的方法可以讓他在學校的教學樓、宿舍樓中自如行走,即使是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下,也能夠快速適應。

      通過聲音辨識周圍環境並建立起空間感知

      就讀初中後,申詩雨「聽聲辨位」的能力已經練習得爐火純青了。他學會了如何將聲音的微妙差異與具體的地理位置結合起來,從而在心中構建一個3D的環境地圖。等到下次再經過時,他的大腦就會自動「調出」這張地圖,不需要依靠任何人就能夠確認自己的位置。不僅增強了他的自主行走能力,也讓他在心理上更加自信和獨立。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透過「聽聲辨位」能力成為籃球場上的「灌籃高手」

      申詩雨透露,雖然自己是一個盲人,但他自小就非常熱愛運動,尤其酷愛打籃球。而他的「聽聲辨位」能力同樣適用於打籃球上,能讓他化身「灌籃高手」。他通過球撞擊地面、籃板等發出的聲音來判斷球的位置,然後再將球「精準無誤」投進籃筐中。

      獨自前往多個城市旅行「冒險」

      除了在校園活動外,申詩雨也喜歡探索外面的世界。他曾獨自前往多個城市旅行,包括淄博、濰坊和青島。雖然作為一名全盲人士旅行充滿了挑戰,但他從不覺得這是一種障礙,反而把每次的旅行看作是一次冒險和自我證明的機會,「對於盲人來說,遺憾是常態,其實只要去陌生的地方就是挑戰,我還是比較成功的」。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響指是他的武器也是鎧甲

      申詩雨表示,響指是他的武器,也是他的「鎧甲」,「它只會給我壯膽,讓我在前行時不再迷茫和害怕,只要這個聲音在,我就會一直走下去。走路時是如此,生活上也是」。

      河南90後女子3年來設計近200座個性化墓碑,在墓碑上鎸刻逝者人生故事延續家屬的思念。

      墓碑設計師3年設計近200座個性化墓碑

      清明節(4月4日)是中華文化傳統節日,多數人通常選擇在每年4月4日或5日走進陵園悼念逝去的親人。近年來,陵園墓碑的設計愈發個性化和藝術性。河南福壽園一名「90後」墓碑設計師張靜過去3年來,為各種不同背景的逝者設計了近200座個性化墓碑,當中包括因公殉職的年輕警察、因病去世的孩童以及未能盡情玩電腦遊戲的學生等。她用充滿故事的藝術化設計,盡可能地為每一個離開的人創造更美好的「最終歸宿」。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因機緣巧合加入河南福壽園成為墓碑設計師

      張靜1994年出生於河南鄭州,碩士畢業於風景園林專業。畢業後,她曾在地產行業擔任景觀設計師。3年前,她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了河南福壽園,自此成為一名墓碑設計師,「進入這裡工作可能因為這個陵園剛好在我家附近吧,這個工作其實比較小眾。我們讀碩士時,就有同學選擇陵園設計方向寫論文,但畢業後大多數同學選擇的工作是地產景觀設計、園林設計或者進設計院」。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將零碎表達轉化為具體的設計元素

      張靜認為,相比地產景觀設計,墓碑設計師的工作更加細致,需要直接與客戶溝通需求,並將這些需求具體化,用細節的設計表現出來,「溝通時,客戶通常還沉浸在悲傷情緒中,需要安撫他們,還要從可能比較零碎的表達中獲取他們的需求。看著他們在我面前釋放悲傷情緒,我也會感覺到被信任和認可」。她介紹,除了提供個性化墓碑設計之外,他們也有成品墓碑可供選擇,兩者價格差異不大,主要看客戶需求。

      以逝者人生故事為設計核心

      在設計個性化墓碑時,張靜通常會抓住逝者的職業、興趣或人生故事作為設計的核心,而他們的成品墓碑就根據不同職業如教師、公務員或醫生等進行設計,醫生的墓碑可能會有「十」字標誌。另外,不少長者生前有養花草、寫書法以及刻章等雅趣,他們就會將長者生前寫的書法作品拓印到墓碑上,或是將養的花草雕刻在墓碑上。另外,有人喜歡汽車、手錶等,他們也會在墓碑設計上融入這些元素,有人喜歡運動,就可以通過墓碑的色彩來表達活力。在她看來,一座小小的墓碑不僅濃縮了逝者的一生,也延續了家屬的思念。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生死之間搭建橋樑 協助家屬寄託思念

      從業3年來,張靜設計了約200座個性化墓碑,而每座墓碑背後都承載著一段難忘的故事。至今,她幾乎能說出每座墓碑背後的故事,「有的逝者比較年輕,突然離世,家屬的思念會更重,也更願意選擇個性化墓碑來寄託思念,甚至彌補遺憾。」張靜形容,她從生者的敘述中能感受到逝者的一生,並認為自己像是在生與死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與兩個世界的人「溝通」。每次與家屬溝通完,她就需要通過設計去傳達家屬對逝者的思念,同時也要在心中與逝者進行「對話」,確保這樣的設計能夠真實地體現他的一生。

      墓碑設計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張靜坦言,從事墓碑設計師這份工作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與客戶溝通,除了設計可能達不到客戶想要的效果,有時還需要耐心安撫客戶的情緒,「面對失去孩子的母親,不小心一句話可能會引發她情緒爆發。比如問到孩子的一些問題,她回答不上來,她會很自責,無法面對的時候可能會把這種情緒轉移到你身上。」面對這種情況,張靜也會覺得委屈想哭,但她仍會選擇先安撫對方的情緒,待對方情緒穩定後再繼續溝通。所幸,這樣的客戶,她在工作中遇到的也是少數。

      女子熱愛墓碑設計師工作

      儘管如此,張靜依然熱愛自己的工作並表示想要一直做下去,「家裡人也很支持我,他們覺得這是積善積德的工作。我的朋友們也覺得這樣的工作很酷,有的朋友還會來我的工作場所參觀,並且很驚訝,沒想到現在的陵園這麼像公園,氛圍也不再陰森、沈重」。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用墓碑藝術化改變對死亡的刻板印象

      張靜和團隊常說,他們的目標是「讓墓碑藝術化,讓死亡不再是避而不可談的事情。」關於未來,他們期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用手中之尺,心中之尺,將逝者的願望、家人的思念,妥善地、藝術地、安全地留在一塊小小的石碑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