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地點位於香港東北水域的赤洲,初步認為化石屬白堊紀時期,距今約1億4500萬年前至6600萬年前。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表示,暫時未知恐龍的種類,專家要繼續研究,並與大灣區的相關恐龍化石或恐龍蛋化石再作比對,她預料赤洲會有更多恐龍化石,但數量要再檢視。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發展局官網圖片
甯漢豪出席一個電台節目表示,今次發現的恐龍化石,除了研究歷史外,同時可以用好化石舉辦展覽,構建故事,讓市民了解華南地區的恐龍,串連起大灣區的故事,負責文物保護的人員會與大灣區的對口單位會商討如何做策展工作。她又透露,從專家口中得知,希望明年內就恐龍化石進行更深入研究,並作學術發布。另外,她表示,專家希望下月對化石做清理修復工作,屆時市民可親眼看到相關專門學問。
在赤洲發現的恐龍化石。古蹟辦圖片
當局23日起封閉整個赤洲島,直至另行通知,並已聯合水警安排巡邏。甯漢豪呼籲市民不要嘗試靠近,因為會騷擾專家工作,同時赤洲島附近水域的風浪大,又無碼頭,有一定危險。
古蹟辦下午在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講座,由古脊椎所的專家講解中國的恐龍和恐龍研究,有關恐龍化石亦會由明日起於探知館向公眾展出。
發展局表示,港島東岸板道西段的工程已大致完成,工程團隊正進行系統最後測試和調整,以及運作人員的演練等,預計農曆新年前全面開放予公眾享用。
甯漢豪(中)說,今次是首個在運作中的主要幹道下加建的臨海板道,對海濱發展工作意義重大。發展局FB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日前到東岸板道視察,了解西段最後階段的準備工作。甯漢豪說,這是首個在運作中的主要幹道下加建的臨海板道,為巿民帶來嶄新的親水體驗,對海濱發展工作意義重大,期待東岸板道成為維港海濱的新地標。
發展局FB
發展局在社交專頁說,30日起會陸續邀請社區團體、專業學會和曾參與東岸板道社區聯絡中心活動的公眾人士試行板道,亦會邀請專業單車教練體驗「共享徑」,根據他們的實地使用經驗作最後微調及優化。至於北角至鰂魚涌的東段板道,當局計劃明年下旬陸續開放,屆時整條長約13公里、連貫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的海濱長廊便可正式打通 。
發展局FB
東岸板道全長約2.2公里,分兩階段完成,其中西段長約1.1公里,板道寬度最少10米,設有專供行人使用的路徑,以及行人、緩跑者、單車使用者等共用的「共享徑」,亦會有遊樂空間和健身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