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醫學院於星期五(11月1日)公佈,《刺針精神醫學》在亞洲成立關注工作組,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教授葉柏強獲任命為聯合主席,並與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以及澳洲、巴西等專家,用全球數據探討過度活躍症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為亞洲地區患者提供預防及治療方案。
葉柏強臨床教授指,港大的研究顯示,患過度活躍症的兒童,被虐待風險較高。
為何有過度活躍症,或專注力不足的小朋友容易有受到虐待的情況?
作為一名特殊教育需要(SEN)導師,我深知有過度活躍症或專注力不足(ADHD)的小朋友更容易受到虐待,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這些小朋友的行為可能會讓照顧者感到困擾,特別是如果照顧者本身缺乏有效的應對技巧。這些小朋友可能會表現出極端的活動水平,容易分心,不聽指示,這可能會引起照顧者的挫敗感。尤其是在壓力或缺乏支持的情況下,照顧者可能會轉向不當的處罰或虐待來控制小朋友的行為。
其次,這些小朋友往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在學校或家庭中容易發生衝突,這些衝突可能會引發更多的負面反應。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行為會被誤解為故意的反抗或挑釁,從而增加受到身體或情感虐待的風險。
例如,有專注力不足的學生,他有過度活躍症。在學校裡,他經常打斷老師的講課,無法安靜坐下來,這引起了老師的不滿,並經常在手冊中告知家長。在家裡,父母因為不懂如何應對他的行為,經常對他大吼大叫,甚至有時會動手。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小朋友的心理健康,也加重了他們的行為問題。
另一方面,受虐待的小朋友往往更容易出現過度活躍症或專注力不足的情況。這種現象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解釋。
首先,受虐待的經歷會對小朋友的心理和生理產生深遠的影響。虐待會導致小朋友處於持續的壓力狀態,這種壓力會影響他們的大腦發育,特別是與注意力和行為控制相關的部分。研究顯示,長期處於壓力狀態的小朋友,其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會發生變化,這可能導致他們出現過度活躍或專注力不足的症狀。
小朋友如果在家中經常受到父母的虐待。由於長期處於恐懼和壓力之中,在學校裡會表現出極度的過度活躍和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情況。
然而,如果能夠及早發現小朋友的過度活躍症,並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這些小朋友的情況可以得到顯著改善。早期干預包括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可以幫助小朋友學習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而藥物治療則可以調節他們的大腦化學物質,減少過度活躍和專注力不足的症狀。
接受了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後,小朋友過度活躍症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在學校的表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們的行為得到了控制,在家中受到虐待的風險也大大降低了。
總結來說,過度活躍症和專注力不足的小朋友容易受到虐待,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行為特徵容易引發照顧者和周圍人的負面反應。然而,這絕不應該成為虐待的理由。受虐待的小朋友更容易出現過度活躍症或專注力不足的情況,但如果能夠及早發現並進行有效的治療,這些小朋友的生活質量可以得到顯著改善,並且他們受到虐待的風險也會大大降低。因此,關鍵是需要提高社會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並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資源來幫助這些小朋友和他們的家庭。
這裡有三個小技巧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支援有過度活躍症或專注力不足的小朋友,從而避免出現虐待情況:
這些方法不僅能幫助小朋友改進行為,還能大大減少家長的壓力和挫敗感,從而減少虐待的風險。
敏感時刻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