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訴專員公署成立35周年,舉行國際申訴專員高峰論壇,逾140名內地及海外與會者出席,包括不同地區的申訴專員。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3日出席國際申訴專員高峰論壇2024。(政府新聞網圖片)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致開幕辭表示,申訴專員公署在香港的行政、經濟及社會扮演重要角色,是市民與政府之間的橋樑,協助改善香港公共行政的質素和水準。自公署成立以來,一直堅定不移地推動公平、高效和負責任的公共行政,識別出政府可以改進的領域並提出合理的建議。公署去年處理約4400宗投訴,向不同政府部門提出186項建議。
陳國基在國際申訴專員高峰論壇2024致辭。(政府新聞網圖片)
陳國基表示,隨著科技快速發展及進步、國際局勢越趨複雜,以及社會對公署的期望日增,公署面對的挑戰不斷擴大,申訴專員公署將致力履行職責。
本屆政府推出全力推動各項人才輸入及培育計劃,引進內地和國際高端人才,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設立「教育、科技及人才委員會」,進一步統籌推這三大範疇發展相互配合。擔任委員會主席的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委員會的設立是為更精準配合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盡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接受《巴士的報》專時表示,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很清晰,除傳統的金融、航運、貿易外,亦都有一些新的中心,包括科技創新、文化藝術、知識產權、法律仲裁等,「還有『新質生產力』,簡單來說就是科技。香港科研成就不錯,8間資助大學中,有5間是世界百強,科研成果都很好,香港地少人多,沒甚麼天然資源,靠的就是人才,未來朝著高科技發展方向是正確的,從中央來說,希望香港盡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他說,現時教育、科技及人才都有不同的局長去管轄,「舉例說,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知道哪些科技人才是需要,但沒有一個引入人才的機制;勞工及福利局有引入人才機制,但引入哪些人才呢?他們可能各有各做,欠缺一個統籌的角色。」因此特首決定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由他擔當這角色,希望3個政策局更能配合,朝著「八大中心」、「新質生產力」及國際人才匯聚中心的方向前行,聚焦於國家大策略。
至於委員會會否引入商界代表,他說現階段未有計劃,但不等於不去諮詢業界意見,「我們很快召開會議,現已開展一些準備工作,將來一定會向一些業內人士作諮詢,才能令政府的想法更貼近市場及社會需要。」
陳國基說,希望擔當統籌角色,讓3個政策局更能配合,朝著「八大中心」、「新質生產力」及國際人才匯聚中心的方向前行,聚焦於國家大策略。(巴士的報記者攝)
優化出入境政策吸引人才
他認為,要打造國際人才的聚集高地,首先是改變出入境政策,「要知道需要甚麼人才後,才能因應需要去優化出入境政策,去吸引這些人才來港」;第二,教育方面,要促進高科技發展,須研究是否在中小學開始,多一點課程培養年青人;第三,要同業界緊密合作,因業界才知需要甚麼人才,令他們的生意做得更好,才能銜接,令整個香港的方向更準確。
最近發表的「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預計到2028年的人力需求將增至375萬,屆時人力缺口將從去年的5萬大幅擴至18萬,其中以「熟練技術人員」最缺人,佔3分之1。新成立的委員會如何應對?陳國基說:「不等委員會了,現在就要去做嘢。」
引入技術人員才港 試行計劃1萬配額
他指,當局將試行引進內地或外國技術人員來港,惟相關技術需符合本港發牌要求;此外,來港後一定要從事指定工種,如汽車維修員不足夠,希望這些技術人員來港就做回本行,當局才會批准;第三,計算過這類技工欠6萬人,但試行計劃擬於3年內引入1萬配額,因要保留空缺予本地技工,「若不填補人才空缺, 會影響將來經濟發展,必須『做大個餅』,令這些行業蓬勃起來,才能請更多人手。」
至於國際高端人才,他說,政府已「扭鬆」了不同出入境關卡,其中「高才通計劃」現已有超過40萬申請,已因應市場需要,並沒規定他們做哪些行業,根據他們的經驗、學歷,給予最大的彈性,滿足不同行業的需求。
「40萬的申請代表甚麼?這些人才都很厲害,他們用腳投票來香港定居、工作,表示他們對香港有信心,認為香港對他們的工作也好、前途也好,都有幫助。」他說,當局曾進行調查,發現這批人才平均月薪5萬元,超過本港中位數;另有20%的月薪高達10萬元,10%則超過20萬元。
陳國基表示,40萬人申請「高才通」來港,代表人才用腳投票來香港定居及工作,對香港有信心。
「還有一類申請人年薪超過250萬元,他們很多並非來港打工,他們在香港開設公司營運,或將其原居地的公司擴展到港開分公司,即以創業為主,增加了香港的就業機會。為滿足他們的需求,原本給他們2年逗留期限,現改為3年,因為他們要找地方、請員工,籌組公司等需要時間,從而鼓勵他們開公司。」他說,反映當局政策不斷因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陳國基又補充,本港在國際上因應地緣政治,加上美西方的經濟不太好,將來經濟重點都在東方,「東升西降」是未來格局,香港如何因應這情況發展是關鍵,「國家有14億人口,人口總量比歐洲國家加起來,再加上北美,即美加等人口的總和還多,即將來國家中產人口將不斷上升,他們是高消費群,國家要香港盡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方向絕對正確。」
他說,要配合國家重要策略,包括「一帶一路」、大灣區發展,「十四五」規劃等,其中最密切的就是大灣區發展,「就是要與內地省市多一點合作,有八個字『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就是合作基礎,香港好有條件,如實行普通法,外國比較熟悉,還有低稅率、廉潔政府、專業服務包括法律、金融等;至於內地,有龐大製造業基礎,地方多,工人多,可以互相合作,譬如香港研發出科研成果,內地可幫助商品化、貿易化。」
他說,最近特首李家超率領工商界代表到內地三日,訪問5個大灣區城市,目的是讓他們了解多一點內地產業情況,亦讓內地企業了解香港情況,促成合作機會,對整個大灣區或香港未來發展都有好處。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足本11周年系列專訪,可瀏覽石榴台:https://www.bp-links.com/p/7574